用东巴文的“钥匙”释读贺兰山岩画

作者:曼志文 更新时间:2013-04-28 21:3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东巴文 释读 贺兰山岩画
【职称论文摘要】
摘要:东巴文和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两者创作皆以古代羌族文化为主体,是古代西羌文化同根现象的嬗变。借鉴东巴文的释读方法是研究贺兰山岩画最接近的方法之一,对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古代少数民族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也要求我们研究贺兰山岩画的保护方式。

     一、概述
  贺兰山岩画自二十世纪80年代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是古代猃狁、羌戎、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贺兰山留居游牧所凿刻。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巴文是我国纳西族的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图画文字,由于巫师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么些(纳西)象形文字字典》(李霖灿编著)收录东巴文2120个字和词。
  二、东巴文和贺兰山岩画的比较
  作为远古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贺兰山岩画和东巴文是以极度夸张、抽象、变形的图画写实,为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民族关系史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珍贵的直观资料,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1、主题内容惊人相似
  贺兰山岩画和东巴文表现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上有这么几种:一是与部落图腾有关,标记有牛、羊等走兽。二是记生活、生产、生殖,如渔、猎、农牧、舞蹈、车马等典型内容。三是记战斗场面的。四是宗教意识的反映,敬天、敬神、祭祖等。这些图画文献所表述的也几乎是围绕着史前艺术集中表现的三大基本主题:性、食物、土地。创作题材与表述手法则主要有拟人形、动物形、建筑和地形、工具和食物、几何图形和图形文字这五种,它对历史的解释、佐证与借鉴作用就是它的历史价值。贺兰山岩画中最具代表性是被称为“太阳神”的人面像岩画,重环双眼,线刻划的睫毛,半圆形轮廓的鼻子及嘴部。这幅人面像是野猪图腾的遗存。西夏人面像旁边的文字表明时代,表现了想象中的部落祖先。东巴经则是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
  2、均以画图说话的形式完成语言文字的交流功能
  贺兰山岩画是文字产生以前贺兰山一带先民们丰富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文献。是各部落成员、族群书面交流的语言工具,它应该有创作族群的阅读习惯和释义方法,由于部落、氏族、族群的迁徙、融合变化等因素,画卷里永久的信息,暂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东巴文成熟于唐代。是巫师东巴写在经卷上的经文,它的创制是随着宗教的需要产生的。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每个图形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线条和笔法,使用纳西语来阅读,有了固定的读音,已经成为表示语言里某个字词的符号,介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现代语言学把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
  3、两者创作者以古代羌族文化为主体,是古代西羌文化同根现象的嬗变
  古代羌族文化影响很广泛。从历史上看,羌人和中原一直维持着密切关系,是甘陕一带夷夏之间的强大集团。早在中华民族带有朦胧色彩的神话时代,羌族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擅长畜牧的民族,不久就分化出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这一支有了统一的姓氏——姜。传说中国农业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姓姜。曾有学者把羌族称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并且认为接受文化影响的“输血”的民族包括现代的汉、藏、彝、白、土家、哈尼、纳西、傈、景颇族、拉祜、普米、基诺、怒、独龙等族。贺兰山在远古时代是匈奴、羌氐、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这些民族都深受羌族的影响。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称呼除了“纳西”之外,还有:麽些、摩梭或摩些(“些”读为“suō”)。现代藏语称纳西族为:“姜”或“卓”。直接反映了纳西族群由羌族演变的历史。从这一点来看,创作贺兰山岩画的民族和纳西族也应该是深受古羌族文化影响的。
  4、时间和跨度区分的难度影响贺兰山岩画的释读
  目前比较保守的说法是,这些岩画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并延续到了青铜器时代,这个特别大的时间跨度,依然不是最后确切的结论。在这些时代,创作者留下的信息应该是用他们独有的思维顺序和表达习惯形式解读的。贺兰山岩画中的内容经历了几千年演化,文化杂糅、图文交互、叠划重合,清晰研究出创作的族群和时代以及表达方式,困难是巨大的。
  5、古羌族和现代汉语体系的不同造成岩画释解的方法混乱杂糅
  贺兰山岩画是否是古文字?在史学界是一个热门话题。宁夏岩画研究人员高嵩在《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认为,贺兰山岩画是用经过巫变造型的文字形式通过敬祖和记事的神圣功用保存在岩壁上的华族古史,是古老的文字,不仅表文字,还表音。高嵩的研究结果是从音韵学出发探讨岩画文字,使专家们要么否定,要么三缄其口。岩画研究大家盖山林有不同意见:文字是定型的,画却在不同的地方意义不同,北方游牧民族通过岩画来表情达意。笔者认为,古代的岩画是否是文字的学说,应该和创作者的民族族群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结合。上古时代,族群众多,语言类别众多,岩画表达多种多样,预定俗称的释读规律也和他们的族群、阅读习惯、表现方式一样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成熟的现代语法规律或者汉语言特有的规律硬套几千年前族群的表达习惯,而说它不是文字,这是惯性思维方式的错误。
  三、在东巴文和贺兰山岩画的共性中找出研究的“钥匙”
  1、借鉴东巴文的方法是来释读贺兰山岩画最接近的方法之一
  创作贺兰山岩画的北方少数民族族群自始至终地深受古代羌族文化影响,纳西族东巴文遗存了许多的古代羌族图文文字信息,纳西族是古代羌族的分支,应该保留了这个民族的特质规律,释读图文的习惯方式、习惯思维,应该是他们共同文化的最可能的表象之一。借鉴东巴文释读方法研究贺兰山岩画,应该是借鉴释读方法当中约定俗成的规律,应该是一种实验性的研究。

     2、东巴文中遗存的古代信息可能对研究贺兰山岩画有“钥匙”的开启功能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几千年的表达形式演变,变化最少的应该是特色的内在的思维认知形式。人们把口语唯一的时间顺序转换成空间顺序的时候会遇到多种选择,不能离开人类的共同思维习惯和约定俗城的规则,比如对类似画的符号约定出规律性的意义、读音,书写的顺序、主次、大小,变体的认同方式等等。如果按照这个规律,释读贺兰山岩画中大大小小、排列错综复杂的图画,反映的意义至少可以明朗化了。能够破译这种方法,就找到了可以破译“岩画是否是文字”这个命题。这将是岩画研究的重大发现。研究东巴文这个古代羌族后裔文字信息中反映出的思维表达形式、文化规律,就是寻找一种能释读贺兰山岩画的共同规律,走进贺兰山下古代先民的活生生的现实中。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