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玄的涅磐:花的阐微(2)

作者:韩聃 更新时间:2010-10-15 00:2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能;风姿花传;花;世阿弥;戏剧理论
【职称论文摘要】
把花视作能的生命来看待,花作为最高的美学理想已被充分加以肯定。然而,在此篇中又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余艳哀婉是在领悟花之上的风体,仔细揣摩是练功、习艺所不能及,只有领悟花之人才能理解因而可以说余艳哀婉之


  把“花”视作能的生命来看待,“花”作为最高的美学理想已被充分加以肯定。然而,在此篇中又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余艳哀婉”是在领悟“花”之上的风体,仔细揣摩是练功、习艺所不能及,只有领悟“花”之人才能理解……因而可以说“余艳哀婉“之境比“花”更高。
  这似乎与上述“花”乃是“能”之生命自相矛盾,最高的艺术境界并非是“花”,乃是“余艳哀婉”。但是从“余艳哀婉”的意义来看,在原文中写作しほねたゐ,直译就是在即将枯萎的花中尚且包含着的令人感到哀愁寂寞的一种美。在《新古今和歌集》中秋上藤原清辅曾有过这样一首和歌:
  薄雾垣根,花湿秋晨。伤秋在暮,谁曾此言。
  世阿弥曾通过这首和歌来暗示“余艳哀婉”的风情,清辅的歌中捕述了在清晨的薄雾中,在篱笆墙中的一朵被雨水淋湿的小花,这种情境正是世阿弥最为称赞“花”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乃为“幽玄”。
  幽玄是处于日本中世作为综合艺术理念加以提m的。幽玄一语出自《老子》,是对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的彤容——“玄之又玄”。本是形容真理尚未到来时的那样一种幽暗,这种哲学思维却转换成为日本情调性的美学意识。纪贯之在《新撰和歌集》的序言中谈及“玄之又玄”,纪友则在《古今和歌》真名序巾说:“或事关神异,或与入幽玄”以来,这一美学概念与和歌紧密相关,成为评论和歌的一个标准。据传壬生忠岑所著《和歌体十种》中有“高情体”,解释为:“此体,词虽凡流义入幽玄,诸歌之为上科也。”是“幽玄”这一美学观念的先行言论,忠岑的“幽玄”指向一种深幽的美。以至平安末期,由藤原俊成、藤原定家发展定义“幽玄”为符合没落贵族审美情趣的纤弱、温婉的情调性。“余艳哀婉”这种风体,就是与当时所追随的幽玄美密不可分。
  经镰仓时代至世町时代,“幽玄”代表的纤弱富有余情的美感又被如花般高贵、典雅的风情美所取代。这种审美取向得到室町时期武士阶层的青睐,世阿弥也必然受此影响,把能的各个要素融合一体来体现其幽玄。
  例如,人之中像女御、更衣、舞技、美女、美男:草木之中像花卉之类,以上种种,其形态都是“幽玄”(第六花修篇)。
  “花”至“幽玄”转变说明“花”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可以聚焦于时代而变动不居,并为适应当权者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而与其它艺术观念相结合。世阿弥穷尽一切对能艺美的理解,以求用“花”来呈现。正如前文所示,“花”作为客观对象而存在从盛开至凋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者赋予绽放中的艳丽之花以美丽、新奇、有情趣的艺术特征的同时,更为看重“花”不仅是美的对象得以存在,还是其生命个体的存在。世阿弥甚至把他自己的一生也用“花”来比喻,从盛开到凋谢的整个过程是他表演能并进行其改造,终使成为被武士阶层所接纳并带给他个人以极大生存空间的全部写照。
  
  四、结论
  
  世阿弥从能表演者的角度切人,以“花”为喻来分析获致能乐表演中幽玄的艺术境界所需要的途径;以“花”为中心来阐明了能艺表演如何作为一种美的对象得以存在。透过对“花”的解读,不仅可把它视为聚焦于时代变迁中不断深化的美学观念,同时,作者总是以“花”的视角提醒人们关注这样的事实:在能艺美的世界背后,隐藏着用眼睛无法看到的表现主体的内心。因而,他也正是用“花”来解释了自己作为一个能乐表演者和能乐作家的内心世界和自己当下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具有一本能乐论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还给予人生以启迪,戏剧内外包含有超越自身的艺术的生存方式存在。

《风姿花传》是日本中世能乐表演艺术家、剧作家、理论家世阿弥(ぜめみ1364——1443)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完成关于“能”这一戏剧形式最早的理论著作。全书七篇以“花”为喻,始终围绕能艺表演如何呈现最佳舞台效果这一论题展开讨论。在能乐表演中进行总结,除具指导实战演出意义外,反映出他本人所具有的高度精准的概括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能”是产生于13世纪后期,以歌舞为基本表现要素的戏剧形式。它起源于9世纪到13世纪盛行于日本的“猿乐”。“猿乐”是由中国古代的“散乐”传人而被日本化的一种杂艺。最初是以滑稽因素为r_rl心的即兴表演,后注入歌舞成分,13世纪后期,滑稽因素被排除而发展成戏剧形式称之“能”。“能”这一叫法在文献中首次出现于世阿弥的《风姿花传》。“能”这一词语本意是“才能”、“能力”,后逐渐包含“艺能”之意,之后作为13世纪肜成发展起来的戏剧名称被广泛使用。从“猿乐”脱胎而成的另一戏剧形式叫做狂言,基本保留了“猿乐”中原有的滑稽因素,以科白为主,可以说是“能”的姊妹剧。“猿乐”的说法沿用至19世纪被“能乐”这一叫法取替,今天所说的能乐是“能”与“狂言”的总称。
  笔者将同绕《风姿花传》来探讨:本是装点四季的自然之“花”是如何上升为确立能表演、创作以及艺术审美标准的,力求揭示“花”这一美学范畴得以存在的根由,并通过对。“花”的阐明以在本质上理解其艺术思想。
  
  一、《风姿花传》的形成、思想与主题
  
  《风姿花传》全书七篇,构成分别是:第一各年龄习艺条款篇、第二模拟条款篇、第三问答条款篇、第四神仪篇、第五奥仪篇、第六花修篇、第七特别篇-秘传。前三篇于17世纪初刊行,曾在一本叫做《八贴花传书》的内容较庞杂的书中出现过。1909年,吉田东伍博士刊行了《世阿弥十六部集》,在此收录的《风姿花传》中没有第六花修篇。此篇于1931年(昭和六年)首次被介绍,由七篇组成的《风姿花传》终于全部被世人所知。第一至第i篇的整理汇集于1400年(应永7年),此时正处于足利义满将军时代,也是正值38岁的世阿弥作为演员最辉煌的时期。1402年继续完成第五篇、第六篇的写作,最终第七篇完成的时间应为1418年。从前三篇写作结束到整个七篇的集合是经过作者不断推敲增补的。换言之,《风姿花传》虽然是世阿弥第一部理论著作,但却蕴涵着他从壮年至老年的思想观念。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