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的理论思考(3)

作者:谢培秀 更新时间:2015-01-20 16:0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
【职称论文摘要】
(三)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推进管理民主 从山东德州市来看,由于村多村小,这个平原传统农区中村民政治经济生活易受家族势力操控。在民主选举村领导时,因选举范围有限,致使候选人质量不高,农村熟人社会又


  (三)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推进“管理民主”
  从山东德州市来看,由于村多村小,这个平原传统农区中村民政治经济生活易受家族势力操控。在民主选举村领导时,因选举范围有限,致使候选人质量不高,农村“熟人社会”又使选举过程易受干扰而质量不高,在传统村庄实现“管理民主”困难重重。针对这一情况,德州市启动了合并小村,建立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将全市8千多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农村社区,村庄减少了60%,全市行政村平均每村人口增加到1353人,而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入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上。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由县乡政府组织村民自主选举社区领导班子。由于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居住人口增多和选举范围扩大,可供参选的候选人数量增多,候选人的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由于传统村庄小社区转变成了农民集中居住大社区,“熟人社会”已经被改造成了“半生半熟社会”,打破了农村民主选举易受干扰和操控的顽疾,加上科学组织选举,严把候选人资格审查关、选民登记关和选举会议组织关,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同台竞选、公开演讲,选民秘密写票,投票、计票实行全程公开,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投票,群众参与非常踊跃,选举质量大大提高。据统计,德州市参加选举的村民共有190万人,各社区选民平均参选率达85%以上。经过重新选举,德州市村级干部由原先的30047人下降到17955人,减少了40.2%;大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为45岁,比之前小社区减少了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两委”成员占57.5%,提高了19.5%;大社区村委会主任中办企业或有项目的“能人”占到54%。原来困扰多年的“弱村”、“乱村”、“散村”等三类村班子问题,经过合并成大社区、重新选班子一举得到解决,新领导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
  通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自然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形成。入住集中居住社区后,区内道路实现了硬化,下雨出门再也不怕路滑了;晚上有路灯,社区中心广场的文化生活自然丰富了起来;加上户户通宽带、电话和电视,使村民对内对外交往需求和能力大幅提高,信息沟通能力大幅增强,这必将有利于未来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增加收入。通过现代媒体的知识传播和宣传教育,尤其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文明之风熏陶,封建迷信和愚昧思想再也没有藏身之地,取而代之的自然是思考如何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了。总之,平原农区通过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推动了现代城市生活融入乡村,在提高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的同时,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的形成。
  三、平原农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理论思考
  (一)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建设
  我国平原农区人口密集度高、村庄多且占地面积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农业发展,加剧了传统农区的分工分业及农民分化,一些县市城区、工矿园区及交通干线周边人口密度增加,土地紧缺,加上农业种养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客观上为这些地区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分离生产生活设施并配套布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释放闲置的村庄宅基地资源奠定了基础。拿安徽沿淮、皖东北等平原传统农区来看,多数民居尚停留在砖瓦平房向楼房过渡阶段,新的建房高潮还未到来,拆迁成本不太高,可以顺势而为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试点。可以选择那些占地面积大且民居质量偏低、采煤沉陷区待搬迁、临近城镇、工业园区及交通干线附近村庄进行试点,拆除旧村庄,建设新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节约出的土地可用于农业复垦或增加建设用地。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还可避免传统农区形成新的建房高潮后,因缺乏统一规划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拆不起也并不成的被动局面。通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既释放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所需的用地,也系统化地改造了农村居住环境,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建设。
  (二)农民就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仍然是突出问题
  无论是山东德州的“两区同建”,还是河南新乡、安阳及安徽沿淮淮北等地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由于土地整治后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原先由众多家庭承包户耕作的土地现在包给了少数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经营,种田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农民实现安居后,就业成了突出问题。从德州市“两区同建”及河南新乡、安阳等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吸收了部分农民就业,但由于地理、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园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并不顺利。与南方丘陵地区农业不同,北方农区多生产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品种有限、加工内容少,少数几个现代化加工企业就可以涵盖广阔区域的加工任务,加上加工程序高度机械化,劳动用工也不多,发展非农就业空间并不大。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社区服务业是少数几个值得挖掘的就业空间,但前者受投资资金不足限制,多数地区目前农民信贷可得性仍然偏低;后者服务范围基本限制在社区内部,“你卖给我、我卖给你”,其价值增值与实现农民增收的效应有限。农民进入集中居住社区后,生活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大幅提高,原先基本不需要花钱的吃菜、饮水、垃圾清运与处理、燃料、电视电话、宽带等生活服务全部需要付费,农民生活负担陡然上升。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这种提高了的集中居住社区生活就成了农民享受不起的“奢侈品”,其存续前景必然堪忧。

      (三)大面积推广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仍待商榷
  可以肯定,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农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也证明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效果显著。但是从这一建设模式的筹资机理来看,大面积推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这一建设模式的资金主要依靠推进过程中节约出土地的增减挂钩,通过将偏远农村增加的耕地指标置换到大中城市城郊,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发展资金。从德州市的“两区同建”实践看,按土地整治后每个行政村净增300亩耕地计算,全德州市约可以净增加耕地250万亩。如果将这一土地增加指标全部用于城郊的建设用地出让,按照每亩14万元价格可筹资约3500亿元。按照户均4口之家每家获得6万元补贴计算,全市100万农户需要600亿元,再去除同等数量的拆迁、复垦、公益设施建设等成本支出,也仅需要1200亿元即可完成全部传统村庄农户的迁建任务。即使将一半复垦土地用于净增加农业用地,剩余净增土地出让金也完全可以应付建设成本,所以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来推进这一进程。潜在的风险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这一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经济”并不等同于农户层面“经济”,如上所述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入住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矛盾就有可能激化。其次,由于利益驱使,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必然会推动偏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向地价较高的核心城市郊区转移,助长传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式扩张,从长远或机制上看,可能与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缩小城乡差距及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渐行渐远或反向而行,重组后的城乡土地要素流动可能对促进偏远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反而不利。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