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与利用(3)

作者:董立顺 更新时间:2013-01-28 20:2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党项人;肉苁蓉;西夏王朝;社会生活
【职称论文摘要】
进一步的剖析还应当注意到,党项人用作菜肴的这些植物主要是沙生植物,而且这些植物的生长季和利用方式十分合拍,党项人对这些植物的利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文中提到的豉子蔓是罂粟花的幼苗,这种植物当积雪融化时


  进一步的剖析还应当注意到,党项人用作菜肴的这些植物主要是沙生植物,而且这些植物的生长季和利用方式十分合拍,党项人对这些植物的利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文中提到的豉子蔓是罂粟花的幼苗,这种植物当积雪融化时就可以从风化壳中长出,是春季最好的维生素C补给食品。醎蓬子是典型的干旱草原植物,可以在高度干旱和盐碱化的草原中生长,其种子富含油脂、营养丰富,但在春季时不是吃它的种子,而是吃它刚刚发育出来的幼苗。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进入夏季这种植物的幼苗发苦,过了春天就不能食用。至于夏天食用肉苁蓉文中已做详细说明,不再赘述。文中提及的小芜荑是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在结实前鲜嫩可口。至于秋天所食的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等植物,则是另一类生长季不同的植物,它们是仰仗入秋后当地大量降雨时才能长出的植物,党项族居民是抓紧时机把它们采摘为食物食用。冬季食用的沙葱等植物,则属于加工久储的食品。干旱草原这样的植物是在春季凭借融化的雪水发芽并迅速开花结实,党项族居民是将它们及时割下、阴干以备冬季食用。至于莜子、白蒿、醎松子等植物,则是取用其子储藏做越冬食用。总之,上述记载虽然行为极度简洁,但却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党项族居民对当地各种可食用植物的深刻认知和巧妙的利用,而肉苁蓉仅是整个菜肴植物中的一个物种而已。它的药用价值被外界放大,显然与党项族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必然联系。对今天的生态建设而言,关键是要通过这样的记载去把握古代党项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应当把当地的环境误判为不适合生存的环境,党项人能够强大立国就是最好的说明。当地环境是可以有作为的,虽然没有五谷的产出,但只要通过文化适应还是可以支持社会发展的。
  《宋史》载:“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骆驼。不育五谷,沙中生草名登相,收之以食。”[13]除了登相外,沙葱也是大宗植物性食品来源之一。这些食用作物的生物属性与肉苁蓉很相似。一是生长季短,萌发后生长极为迅速,能够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就能够开花结实,而且一般都能够长到一米左右的高度。二是这3种植物各自的生长季节相互交错,解冻后最先长出的是沙葱,由于这种百合科植物是靠低下块根储积有前1年的水分,因而在干旱的荒漠草原中,只要土温接近十摄氏度就能够顺利出芽,并很快长到二三十厘米高,而花莛则可以长到1米左右。一旦开花结实后,整个植株就枯萎,以躲避即将来临的炎热和干旱。但仅是地表部分枯萎,而地底下的块根则不受影响,以备来年继续发芽生长。肉苁蓉同样是靠前一年的降雨存储在地下,因而能在第二年迅速出芽长大,最高时可达1米半高,在秋雨来临前就完成开花结实,并迅速枯萎。登相草是靠每年秋季的丰沛降水而迅速出芽生长,在冬季来临前完成结实,与登相草相似的作物还有荞子这种藜科植物,在典籍中称为“莜”。这两种作物都可以在短暂的秋冬之交,仅需要六十天左右的生长期就能结实,因而是西北干旱草原上最具适应能力的粮食作物。
  另外,《辽史·西夏外纪》也记载西夏“土产……苁蓉苗、登厢草、沙葱……”[10]等食用品。不言而喻,这是对西夏境内代表性的粮食作物所做的最佳概括,正是因为党项人对这3种作物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才能凭借这3种看似不起眼的作物也能够维持在干旱草原上的正常生活。宋代以前,还有一些著述,如《三才图会》对肉苁蓉也有很好的记载,(雍正)《陕西通志》转引该书说,“肉苁蓉,陜西州郡多有之,西人多用作食品”。①(雍正)《陕西通志》卷43,《三才图会》亦名《三才图说》,是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一部百科式的图录类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共一百零八卷。文中提到的西人是指生活在宋代辖境以西地区的民族,大致是指西夏王朝及其以西的西域各部居民,而指代对象就包含了党项人。不要说是在当年,就是在今天仰仗一种寄生性的植物为主食确实会使得农业民族居民感到十分意外。也正是感到这样的文化事实难以置信,因而当年的宋朝人以及以后的汉族居民都会很自然地把肉苁蓉视为一种十分奇特,甚至是充满神秘感的植物。
  新鲜的肉苁蓉含水量大难以保存,一般只能供作鲜食之用。如果要长期保存或供作商品利用,就得及时的采收和加工利用。文献称,肉苁蓉“非秋时产者为佳”。①(民国)王之臣纂修:《民勤县志》卷1《地理志·药类》,民国十五年刻本,第35页。其原因在于,每到秋天肉苁蓉开花后就空心腐烂,因而没有收藏加工的价值和必要,最佳的采集时间以三、五月,因为这个时候肉苁蓉所含营养最为丰富,产量也极为可观,采摘和加工都极为有利。故而《御制本草品汇精要》中说肉苁蓉“阴干为佳”[14]。阴干后的肉苁蓉就可以长期保存,并可以充当贡品和商品,从而成为党项人与其他民族进行大宗交易的支柱型产品之一。 既然肉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说明其不但能食用,还可以入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肉苁蓉“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治)妇人症瘕。”②(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7《草部上品之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6页。上述记载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于,对于房事过度的滋补,也能治疗生殖器的疼痛,还能给男性补精气,对女性不育症也有疗效。不消说,这样的药用功效对于迷信道教,倡导多子多孙的汉族居民而言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肉苁蓉输入到汉族地区可以获得超额的经济报偿,也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本金逢原》记载:“肉苁蓉,酒洗去甲及腐,切片焙用。……又苁蓉止泄精遗沥,除茎中寒热痛,以其能下导虚火也。”③(清)张璐:《本金逢原》卷1《山草部》,清光緖宣统间刻民国校补医学初阶本,第28页。文中所称的“酒洗去甲及腐”是指阴干的肉苁蓉其鳞状叶片容易脱落,而且容易膨胀变软,比较容易做切片加工,但用时需要用火焙熟才能用。至于肉苁蓉的其它药效与《神农本草经》所载无二,但特意强调性生活时的早泄和非性交的遗精具有明显疗效。这样的药效对汉族地区的贵族更具诱惑力。当时的汉族贵族们都过着多妻生活,对上述病症十分惧怕,不惜高价去购买肉苁蓉自然成了汉族贵族们的偏好。
  西夏境内所产的肉苁蓉在当地主要是充作食物食用,出境之后则是转化为了珍贵的药材。西夏汉文本《杂字》第十《药物部》中记载有“苁蓉”[15],足见在西夏人看来肉苁蓉并不是药,但从汉人看来却是珍贵的药材。苁蓉之名不见于西夏文本的药材记载,正好佐证了西夏人与汉人观念上的差异。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