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2)

作者:蒋南平 田媛 更新时间:2015-09-10 13:1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中国改革;发展;政府与市场;收入分配;土地流转;混合所有制
【职称论文摘要】
100多年来,劳动价值论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不容置疑。在2006年有学者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看法分为8类理论,即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多元价值论、历史局限的劳动


  100多年来,劳动价值论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不容置疑。在2006年有学者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看法分为8类理论,即“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多元价值论”、“历史局限的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价值论”、“整体劳动价值论”、“统一劳动价值论”、“非劳动价值论”,并认为“广义活劳动价值论”是根据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第三产业活动的特点,在承认“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的扩展;而“广义劳动价值论”则范围更大,将一切服务劳动包含进来;“物化劳动价值论”、“整体劳动价值论”都与马克思的原意严重不符;“统一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庸俗经济学基础上的;“历史局限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不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作用;“非劳动价值论”则完全与马克思相对立。
  2.当前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近年来,在劳动价值论研究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能否作定量研究的争论;二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仍是古典形态的争论;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乃至包括其《资本论》在内的经济理论是否只解决宏观问题,解决不了微观问题的争论。我们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可以作定量研究的,因为任何经济学方法都是为经济学思想服务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本身就包含了定量研究的方法。个别学者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古典形态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妥的。因为仔细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同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相比较就会发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形态的劳动价值论的扬弃,两者完全不能等同。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只解决宏观问题而不解决微观问题的看法,忽视了学科的异质性,忽视了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作是解决一切学科特别是一切经济学问题的灵丹妙药,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苛求。还有一些人认为,“科技×劳动”创造交换价值,从而能创造价值。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其一,“科技×劳动”,造成劳动内涵不清晰。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到底“科技”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这是不明确的;如果理解为“科技×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二,有要素价值论之嫌。所谓科技,指科学与技术的总称。就内涵而言,是指真理性的认识或知识的体系。这些认识或知识是智力劳动的产物,在生产中起生产资料的作用。“科技×劳动”创造价值,有要素价值论之嫌,至少有“要素及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之嫌。其三,“科技×劳动”的量无法确定。因为科技作为真理性的知识,劳动作为劳动力的消耗过程,两者的量纲及其内涵是不一致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的劳动时间或劳动量,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量。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科技的“量”是由什么决定呢,这必须做具体分析。如是科技产品数量,则由其使用价值的数量来决定的;如是科技劳动数量,则由其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是科技知识数量,既可能是产品性知识数量,又可能是观念性知识数量,也可能是潜在性知识数量,则量纲更为复杂。其四,科技与劳动的关系不应用倍数表示。乘数表倍数,除如上述量纲等问题外,科技如果作为一种观念或潜在性知识的话,实际上是智力劳动所利用的元素,已是智力的形成条件,不宜单独作为劳动(体力与智力劳动)的倍数。
  3.劳动价值论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其现实意义是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意义是指导人们的收入分配。如果承认劳动价值论,就必然承认劳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一切生产与生活资料,必然承认按劳分配的合理性,必然否定按要素分配的不合理性。今天存在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的情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由现实国情所决定。千万不要忘记,如果我们还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的话,则必须随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扩大按劳分配,并缩小按要素分配,直到完全按劳分配、最终达到按需分配。
  当前中国的状况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但一些学者主要倾向按要素分配,而实践中也往往忽视按劳分配。按国家统计局近10年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均在0.48左右。如按西南财大家庭金融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612。理论上讲,搞市场经济,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出现优胜劣汰及两极分化。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道德等的两极分化,而经济上的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严重差距。尤其是只按要素分配,往往引发不正常的收入分配差距,以致有的学者认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于腐败及垄断。此话尽管极端,但也有一定道理,一定程度指明了不正常差距过大的原因。还有人认为国企垄断及政府腐败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实际上这是由于占有权力垄断形成的腐败使得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因为按要素分配,就是按要素所有权的大小进行分配,分配的利益不是要素作为主体得到,而是要素所有权者作为主体得到。因此,许多人热衷于垄断资源、控制要素,力求成为资源要素所有权人,以致腐败及垄断必然加大,不正常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随之产生。在国企内,本应按劳分配,一些高管却将国家资产作为自己的资产从而按资分配,将人民赋予的管理职责作为企业家才能获取巨大利润,这难道正常吗?在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近郊农民凭借使用权的垄断获得高额征地补偿,也是一种按土地要素的不合理不正常的分配。这对城市居民、远郊农民公平吗?有的公务员滥用公权寻租,这合理吗?如果将收入分配的内涵扩大到其他非物质利益,则按要素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果会更不公。
  三、关于深化农地产权改革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农地产权改革的问题,也是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农地产权改革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深层次的矛盾还存在,这些矛盾如不解决,将进一步妨碍农地产权改革,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