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组群大学生问题比照及对策探析(2)

作者:朱震杰 更新时间:2010-12-17 21:3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贫困生问题;贫富组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称论文摘要】
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误区。 (二)贫困大学生组群异常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客观外在因素 家庭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直接原因。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多以务农为生,家庭收入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来自城

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误区。
  
  (二)贫困大学生组群异常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客观外在因素
  家庭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直接原因。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多以务农为生,家庭收入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来自城镇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多是低收入或下岗待业家庭。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中多子女家庭比较普遍,非独生子女家庭高达95%,多子女上学,家庭经济不堪重负。因灾、病、家庭变故等致贫的家庭一般都负债累累;调查显示贫困生组群中学费和生活等必须费用来自家庭供给的仅占22.02%和19.86%,这就意味着近80%的学生要靠勤工俭学、亲朋帮扶、社会资助和借贷来完成学业。
  
  2.主观个人因素
  社会分层固然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重要原因,然而追逐物质利益、积累个人财富和贪图功利价值观念正在成为现实社会广为接受和认可价值观念。这才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主观条件。贫困大学生跨人大学之门,客观决定了他们还很难自我调适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他们不愿接受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条件和理想憧憬的反差,多以固守的自尊与倔强发泄精神层面的郁闷,以亥0苦、坚韧来展示学业才能,期许满足除物质以外的内心成就感。但也有部分贫困生圃于贫困、羞于贫困、甘于贫困,或一味依赖家庭或社会的资助,或自闭独处、消极颓废。这些都是引发贫困大学生进入“精神贫困”泥淖的主观因素。
  
  3.对贫困大学生组群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长期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的缺陷,加上媒体极力夸张的“高考状元、名校骄子”的“前景放大宣传”,稀释着学生的心理营养储备,使得贫困大学生们局促不安或措手不及,形成对贫困大学生组群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肋。“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2](P186),德育环境与时代脉搏的不相契合,对贫困生缺乏分层次的针对性关怀和一系列科学理念的引导,是导致贫困生对学校“信任度低”或“心理行为抵触”等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外在因素。
  
  二、富裕大学生组群基本生存特征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基本生存条件呈现以下特征:
  1.生活状态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富裕大学生群体中学费、生活费这两项消费全部由家庭提供的分别占86.04%、79.07%,接受亲朋资助的分别占11.63%、11.63%,勤工助学的占4.65%、9.3%,接受社会资助的占6.9%。这里接受亲朋赞助多是“锦上添花”或“礼尚往来”之举,与贫困大学生依靠亲友的“雪中送炭”接济不可同日而语。而勤工助学带有表达个人自立自强愿望或更大限度消费的性质,与贫困生因学习、生活困窘的勤工俭学大相径庭。调查显示,富裕大学生组群选择“希望改变自己外貌”的占13.95%,高于贫困生13.23个百分点;选择“心理压力来自恋爱”的占23.26%,高于贫困生17.12个百分点;“在校最大经费支出”选择“穿着、娱乐、恋爱”的分别占25.58%、20.93%、9.3%,高于贫困生17.28、16.6、7.86个百分点;而选择“学习、饮食”的则分别低于贫困生14.21、14.14个百分点;富裕大学生组群生活学期总消费1000元以下的占2.33%,1000~2000元的占23.26%,2000~3000元的占13.95%,3000~4000元的占27.91%,4000~5000元的占13.95%,5000元以上的占18.6%。平均每月各种消费总额在500~1000元以上,是贫困生的2~3倍。
  2.学习状态特征
  调查显示:富裕大学生组群学习成绩为优秀、良好的占58.14%,低于贫困生11.17个百分点;较差的占18.6%,高于贫困生12.82个百分点;选择“目前压力快要崩溃”的占13.95%,高于贫困生7.81个百分点;业余时间选择“学习”的占30.23%,低于贫困生18.15个百分点;对“创建和谐向上校园”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8.6%,高于贫困生14.63个百分点。由此说明他们进取意识、理想信念意识的滑坡,“富裕病”遗患的凸显。
  3.心理健康状态特征
  富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贫困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家庭的富有,从小生长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之中,对父辈取得财富的拼搏历程缺乏感动和敬意,对师长及社会常有傲慢不恭、我行我素的表现,其心理情绪上的优越感张扬于言行举止之中。极个别人随意抛洒钱财达到挥金如土的地步。部分富裕大学生这种病态性的心理失调势必导致情绪性罪错行为。具体表现是:
  第一,物质享受与欲望满足情绪表现。一些高校流传着这样的小调: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裹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安逸生活让部分富裕学生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情绪上的满足,催化着物欲的膨胀和无度的攀比与虚荣。在读大学生“吃馆子”、“穿名牌”、开轿车、住套房现象屡见不鲜。《信息时报》2007年7月23日载“家产千万大学生跳楼身亡,疑向母亲讨钱未果”;《潇湘晨报》2009年9月11日载“湖北男生坐‘沃尔沃’来报到,30万礼金作生活费”;《长江商报》2009年9月4日载“富家女报到父母陪同,加长林肯车接送,携带19箱行李,配备两名专职导游”等极端现象,表现了个别富裕学生不断升级的物质享受状况。
  第二,缺乏内在动力的“混学历”、“熬日子”的行为表现。调查显示:家境富裕学生选择“自感优越攀比享受、没目标混文凭、无所谓”选项的累计占25,58%,超出四分之一之多。部分富家子女耐不住刻苦攻读的辛劳和孤独寂寞的求知生活,于是就混,就熬。在调查时问到“您业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选择“谈恋爱、上网、逛街、泡吧”的分别为11.63%、27.91%、20.93%和2.33%,分别高于贫困生7.3、14.55、14,07、2.33个百分点。财富包裹着“尚不能完全称得上成人”的年轻躯壳,得过且过的心态占据着年轻的心灵,“混文凭、玩享乐、消磨时间”伴随着部分学生的学业进程。
  第三,对学校管理、学业压力不能适应的反叛性格。虽然高校在管理上力求人性化,但部分富裕大学生却难以适应。当学校管理触及他们“自由”的时候,叛逆性格往往促成其爱心的泯灭和行为的荒唐。如调查中问到“对来自他人的伤害”选择“报复”的学生占13.95%,高于贫困生6.37个百分点;“情绪状态”选择“无聊、郁闷、烦躁”的累计占37.22%;“最大的难题和挫折”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占13.95%,“没有目标”的占41.86%。有些富裕男生租房外宿养女友、挥金如土高享受;“生意火爆的大学校园周边出租屋掩盖的龌龊”已经引起政法部门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