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绿道游憩功能开发和运营管理的国内外比较研究①

作者:张佳 高宁 钱嘉怡 更新时间:2018-05-11 14:0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郊野绿道 游憩 开发 运营管理
【职称论文摘要】
郊野绿道是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向城郊自然和乡村地区有机拓展的一种多赢方案,游憩功能是多赢的基础,但游憩功能的开发和运营管理恰恰是郊野绿道建设运行全过程中的难点。从游憩角度对英国、美国、香港和国内珠三角的郊野綠道进行对比,发现基于自然保护和游憩开发两种不同思维的郊野绿道开发管理各自存在优势和不足。针对国内郊野绿道的发展现状,基于比较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游憩开发和运营管理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c)-058-03
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城市人在闲暇时间对户外休闲生活的持续重视和对自然康体游憩的日益向往。结合城郊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需求,郊野绿道作为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向城郊自然和乡村地区有机拓展的一种多赢方案,近年来受到国内城市的重视并纷纷付诸实施。由于对郊野绿道认知不足,国内城市普遍重建设而轻管理,导致游憩体验、运营管理等方面诸多负面问题的出现[1],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郊野绿道的效益发挥。尽管郊野绿道源起于国外,但是各国和地区开发的目的、内容和运营大相径庭[2~3],成功经验难以全盘复制。
游憩作为郊野绿道的必要功能和基本需求,针对游憩进行比较能够归纳出成功的共性规律。因此,本文以郊野绿道游憩功能的开发和运营管理作为比较内容,选择美国、英国、香港和珠三角四个国内外典型展开对比,尝试理清国内郊野绿道运营管理难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基本应对策略。
1 郊野绿道的缘起
郊野绿道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郊野公园(Country Park)的游径系统(Trails System)。20世纪中叶,英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私家汽车价格低廉,同时郊区道路驾乘视觉和心理体验的愉悦度比较高,于是无目的驾车前往郊区游憩在城市居民中流行起来。1966年,英国政府发布《郊野休闲指引》白皮书,呼吁建立郊野公园和野餐场地[4],通过引导开展有固定目标的游憩活动来缓解汽车对乡村环境的污染,并从区位选址和景观特征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不必奔波太远的郊区;充满自然野趣和静谧以舒缓压力。1968年,英国政府将指引升格为法令,出台《乡村法》(Countryside Act)[5],要求设立郊野公园,在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郊野旅游提供设施及安全场所。在后续指导具体实施的《郊野公园评审手册》中,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场地应以自然生长或半自然生长的景观为主,如森林地、草地、湿地、荒野、郊野;建筑物总面积不到5%,但不包括停车场;距离周边社区应小于16公里;拥有便于达到目的地的游径和自行车道[6]。可见,郊野绿道最初是为了控制人的游憩活动、保护郊野生态环境而设置,高效的游径系统是核心建设内容,游憩内容居于次要地位。
对郊野绿道游憩功能的重视和开发源于美国。美国绿道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7]:第一阶段是连接开放空间的林荫道、公园道、河流廊道等;第二阶段是以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各种小径,为人们提供通往河流、山脉等自然廊道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第三阶段是包括野生动物保护、防洪、水源保护、教育、城市美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道。这三个阶段以引导人进入自然开展活动为基础,在具体功能上层层递进。郊野绿道被作为绿道系统的一个分支,产生于第二阶段。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郊野绿道给居民带来了接近自然的机会,约四分之三的使用者通过绿道展开了游憩活动,进而推动了郊野绿道项目在北美展开。
2 郊野绿道游憩功能开发的比较
英国郊野绿道的前身大部分为农业用地、私人庄园或工业用地,此外19%建于自然地区,7%依江河而建,主要土地类型为30%的林地、24%的公园和20%的草地[8],拥有大量的自然生态或者历史游憩资源。郊野绿道的游憩开发量通常以满足游人一日之内的活动为标准。开发游憩项目均与自然相关,主要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和专业型三种类型[9],包括观光、散步、烧烤、野餐、远足、自行车越野、登山等。值得关注的是,参与型游憩中定期举办的各类主题性活动和专业型游憩中户外探险性质的活动尤其吸引游客,类似森林音乐会、公众集会、婚礼、家庭聚会、徒步竞赛等,Buchan绿道中3500米的徒步横渡旷野竞赛路径成为了集聚人气的重要场所。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英国郊野绿道,其游憩开发处处强调游客对自然的认识,游憩设施尽量体现自然科普性。
美国郊野绿道的游憩功能较其他国家地区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游憩开发相对丰富和系统化。从游憩项目类型来看,主要分为陆地活动和水上活动两方面,具体包括徒步、溜旱冰、山地自行车、骑马、野营、攀岩、游泳、垂钓以及舟船类活动等。同时,游憩服务设施的设置亦十分全面,涵盖餐饮、住宿、会议设施、博物馆、展馆与艺术文化设施、访客中心及礼品店、信息服务等专项内容[10]。
香港郊野绿道根据游憩目的的不同,主要分为郊游径和单车径两种。单车径一般分布在新市镇周边,发展以康乐功能为主导的自行车慢行道。郊游径分布在全港法定的23个郊野公园、15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以及1个海岸保护区中。郊游径根据游憩功能的不同又细分为四种亚类型[11]:健身类,根据健身的难度需求,开发难度依次递增的龙虎山健身径、长途远足径、健行远足径;休闲类,针对青少年开发野外均衡定向径,针对普通人开发郊游径,针对家庭游开发家乐径;教育类,针对研习者需求,按研习要求开发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远足研习径;其它类,根据使用者的其它特殊活动需求开发单车越野径、骑马径、救援径、战地遗迹径和奇趣径。香港郊野绿道游憩功能的开发以多类人群的多样需求为依据,同时因地制宜,与游憩资源特征相匹配,在严格保护高密度城市周边珍贵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建立人的游憩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珠三角绿道网是国内第一个建成的区域性绿道网络。其建设主要有三个出发点:加强城市与生态空间的交融互助、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休闲娱乐方式、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消费内需。根据区位的不同,绿道网络由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三类绿道构成。郊野绿道位于连接城乡建成区与生态地区的过渡地带,连接了珠三角地区的森林公园、度假区、风景旅游区、村庄等生态休闲资源,总长约884公里[12]。其利用田园风光、山林风光等自然景色,为珠三角城镇居民提供休憩的绿色空间,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因此,相关游憩功能的开发主要围绕乡村活动展开,具体包括:农业体验活动,夏令营、桑基鱼塘观光、采摘、赏荷和五彩花田体验等;体育赛事活动,高尔夫、自行车赛、龙舟赛、水上摩托赛、皮划艇赛等;节庆民俗活动,主题摄影、荔枝节、水乡节和茶艺节等;乡野美食活动,农家乐、美食探寻和野餐等。由于郊野绿道尺度巨大,其建设主要集中于路径建设,相关游憩项目基本由沿线乡村自发培育和创造,缺乏统一策划、组织和协调。(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