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理念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概念框架及研究边界(3)

作者:阳贵兰 更新时间:2015-09-23 13:5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究边界,界,框架,的概,资,职院,文,
【职称论文摘要】
在现代日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在学校授课制度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的今天,大学中班级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中的行动者:教师、学生。有关

  在现代日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在学校授课制度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的今天,大学中班级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中的行动者:教师、学生。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我们有过教师主体、学生客体和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的理论,以及现在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理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传统缺陷,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专制性班级管理模式,以规训为手段,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确立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通性、共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主体间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胡塞尔认为,为了使先验现象学摆脱“为我论”或“自我论”的危机,现象学必须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另外,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即“交互主体的可涉性”。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海德格尔所谈的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主体间性理论中提出了“视界融合”“对话”“交往”,使得主体间性从认识论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在班级管理中,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共情”地“对话”“交往”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共同构建有意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班级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规训的组织场域,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4]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 师范大学,2011.
[2][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
[3]高宜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6]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2007.
[7]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孙淑桥.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长春  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4).
[10]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  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
[11]沈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人性化量化管理研究[J].现  代商贸工业,2010(24).
[12]陈国民.学校文化资本的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 [J].上海教育科研,2010(8).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