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视角下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及矫正对策

作者:陈鸿彬 王兢 更新时间:2010-09-15 10:0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人力资本投资;城乡差异;二元结构
【职称论文摘要】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城乡差异较大,并有逐渐扩大趋势。文章在阐述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居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以及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提出了我国矫正人力资本投资城乡差异的对策。

China's Differences of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al Structure and Corrective Measures
   Cheng Hongbin, Wang Jing, Chen Juan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For various reasons, there is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trend is gradually expanding. This paper,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dual structure,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i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ponse for correcting China's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不仅体现于人自身的知识、才干和技能,而且体现于人的健康和寿命。许多学者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做了研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W·Shultz)是第一位系统论述人力资本的学者。他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训练投资、卫生保健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等。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说明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①罗默(P·M·Romer)从技术进步的视角解释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他认为,技术含量越高,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就越高。如果一个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的人力资本投资少,或已有的人力资本过于贫乏,那么该国经济不可能快速发展。②卢卡斯(R·E·lucas)吸收了阿罗(Arrow)的“干中学”思想,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认为边干边学也能形成人力资本。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人力资本投资的城乡差异是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治,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一、二元结构理论
  
  国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二元结构理论,比较著名的有伯克(J·H·Booke)、刘易斯(W·A·lewis)、拉尼斯(G·Ranis)、费景汉(John·C·H·Fei)、乔根森(D·W·Jorgenson)、哈里斯(Harris)和托达斯(Todaro)等。
  1933年,荷兰经济学家伯克(J·H·Booke)通过对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研究,撰写了《二元社会经济学与经济政策》,认为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其城市已出现市场经济,市民们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经济活动,而爪畦等地的农村却还处于农村公社的原始状态,土地公有,自给自足。针对印度尼西亚二元结构情况,伯克认为,应采用不同的经济法则进行治理,其中包含通过教育改变人们传统的行为方式。④伯克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后来被刘易斯(W·A·lewis)、拉尼斯(G·Ranis)等经济学家加以补充、发展,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于1954年在其经典作品《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对二元结构作了系统的经典性的解析。⑤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含了传统部门(以传统农业和农村为代表)和现代部门(以现代工业和城市为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很低,仅能够维护最低的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几乎为零甚至为负值。如果从农业部门减少劳动力,对于农业总产量没有任何影响。工业部门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处于扩张的发展阶段,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明显高于农业,工人的平均收入也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因此,农业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工业部门所吸收,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会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与工人的平均收入会逐渐趋于相等,城乡差别也会随之逐渐消失。
  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Ranis)和费景汉(Johnc·H·Fei)在1964年出版的《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对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了修正和发展。⑥他们认为,刘易斯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看成仅仅是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廉价劳动力是不对的。因为,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出现剩余产品,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传统农业部门不仅为现代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同时还为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农业剩余产品,农业剩余对于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意义。一个几乎没有新技术和新投资的农业必将引起非农产业成本的增加,从而阻碍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使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应对农业技术进行投资。
  乔根森(D·W·Jorgenson)对刘易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等提出了质疑。⑦他在《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农业边际生产率不可能为零,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根本原因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业产出的增长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只有在农业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时才会出现农业剩余;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剩余越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越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哈里斯(Harris)和托达斯(Todaro)以发展中国家城乡普遍存在着的失业现象为切入点,对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进行了完善。⑧⑨他们认为,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原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影响预期收入的因素是城乡实际工资差异的大小和在城市就业概率的大小。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的就业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在权衡了城乡实际工资差异和就业风险这两个因素之后才做出是否向城市转移决策的。进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多为年青人,因而他们对在城市就业的前景估计时间较长,所以尽管预期城市收益较小,但他们认为就业机会将随着在城市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城乡收入存在巨大差异时,就业概率对人们转移决策行为的影响会减少,流动人口净转移的速度会超过城市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而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要想控制和消除城市的失业,就必须鼓励和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