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从想象到消费:冯小刚电影研究综述(2)

作者:邹欣星 毛淑章 更新时间:2010-11-16 10: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 民间;想象;消费
【职称论文摘要】
(二)冯氏电影文本与商业文化研究 冯氏电影的外部研究主要集中于影片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焦点集中于影片中商业与艺术二者关系的处理。 贺岁片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作的影片,但冯小刚却并非纯粹商业电影导演,


(二)冯氏电影文本与商业文化研究
  冯氏电影的外部研究主要集中于影片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焦点集中于影片中商业与艺术二者关系的处理。
  贺岁片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作的影片,但冯小刚却并非纯粹商业电影导演,他对有内涵的艺术片始终也不能完全忘情,冯氏电影在艺术品格定位上无疑介于纯艺术片和纯娱乐片之间,他将两者的构成元素进行整合,打造了有冯氏特色的大众电影品牌,取得了骄人的市场业绩。“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将商业性与主流价值、艺术性融合在一起,以一系列高票房的影片,为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美学。冯小刚电影为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为中国电影如何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⑨
  作为一个因贺岁片而成名的导演,冯小刚的电影创作注定是一种社会文本,他的剧本和拍摄要考虑制片人、社会期待和娱乐等元素,因此冯小刚电影整体上因其浓厚的商业色彩而显得艺术品性相对缺失,但在貌似凌乱的纷杂故事背后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即对家庭、社会和爱情的拯救,他的电影基本是这样一种模式:王朔式的语言幽默,最热点的社会现象以及道德反省。因此,他在努力营造票房惊梦的同时也对影片的思想性有所注重,正像他本人所说的:贺岁片“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除了让大家感到有非常可笑的地方外,还有就是让你笑过之后,有一些可以思考的东西”。⑩因此,冯小刚并不甘于做一个对社会唯命是从的导演,在制作商业片的同时也不乏现实关注与讽喻的维度和取向,他经常会在影片中穿插强烈的道德说教和社会反省的个人思想,这种对社会的救赎和警世责任感有时候让人感觉比张艺谋、陈凯歌更强烈,像是一个直接通过电影干预社会的卫道士,不遗余力地通过娱乐和市民社会的故事揭示社会的道德困境。尽管冯小刚的电影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作为一位从来不赔钱的电影导演,冯小刚电影的单片票房屡次击败进口好莱坞商业大片,在风云变幻的电影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公信度。现在,冯小刚已经成为一个在心理上能够唤起观众电影热情的导演,一个在商业上可以信赖的导演,一个在市场上具有一定文化品牌效应的导演”。B11
  (三)冯氏电影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
  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以乡土中国为依托,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为宗旨,同时标举电影的民族化审美风格和史诗气势,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次阶段性的成功与繁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众声喧哗的大转折时期,各种事物纷繁庞杂,随着大众文化空间的日益扩张,大众对娱乐片的渴求也日益高涨,但面对人们娱乐的需求,中国电影人反应迟钝,老是抱住“主旋律”和“国际大奖”不放,结果只能是“叫好”不“叫座”,好莱坞为西方人营造的银幕梦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中国观众所渴望的是贴近自身生活的娱乐片,冯氏贺岁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的。冯小刚敏锐地抓住了观众的娱乐心理,把现实的都市市民生活融化在导演想象力的熔炉里,通过幽默风趣的人物语言、浓厚的京味调侃、演员生活化的表演、戏剧化情节的设计和精彩的细节设置,演绎出了一个个欢乐而动人的喜剧故事。叙事主题方面不仅较全面地展示都市生活的变迁,更着重于对文化转型期和全球化背景下都市普通人群生活轨迹的原生态呈现,表现了他们的情感状况、生存困境和现代文明疾患。
  冯小刚对于电影有着自己的独特定位,他从王朔小说改编进入冯氏贺岁片,却能更顺应新的时代语境,迎合消费时代公众的需求,注入市民娱乐因子等新因素,逐渐摆脱了王朔的影响,从而实现了大众文化的表现意图。他以这一独特的电影观念、平民文化的艺术和市场定位、品牌效应的类型化制作手法成功地打造了具有品牌效应的冯氏贺岁片。“冯小刚对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而独特的贡献在于,凭借其‘冯氏贺岁片’系列建构起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B12面对新时代不断上升的新亚洲电影浪潮和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冲击,努力将一部分观众请回电影院,最低限度维持着苟延残喘的中国电影市场,这实际上是为中国电影的回升积聚最后的一丝力量,对身处电影全球化浪潮袭击中岌岌可危的中国电影业来说,冯氏电影10年来从不失败的叫座与叫好虽不足以力挽沉船于冰海狂澜,但至少已经积累了不少制作经验,恰似暗淡深沉的夜幕中一缕微弱的星光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视角选择
  近几年来,随着冯小刚电影票房持久的火爆,学界研究虽然一改当初的沉默,并不讳言其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但被电影理论界主流所认可仍有距离,在以“代”际区分的传统电影理论史中,冯氏电影如同天外飞来之笔,既不能断为第五代,也不属于第六代,面对这样无处安放飘浮于历史天空的尴尬,理论界只好保持沉默。冯氏电影确然存在我们影评中一贯关注的“深度”缺失,以传统主流电影“高尚、严肃、深度”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其价值,冯小刚电影确实不值一提,因为其成功之处也恰恰在于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和对宏大、深度的解构,虽然在解构过程中依然挥之不去已然深入骨髓的习惯性深度思维,造成了影片结构的内在矛盾,但恰恰是其看似离奇虚幻的影片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众生世相,在平凡和琐碎中寄寓着这个时代深层的生存困境。相对于冯小刚在电影史理论研究认可中遭遇到的沉默,其影片解读研究要显得有生气得多,不仅有戴锦华先生在《百家讲坛》两期精彩的分析,亦有尹鸿教授、王一川教授的关注和肯定,陶冶博士以《刀刃上的舞者》为题展开了精彩的冯氏影片个案研究。但纵观学界研究集焦,虽然众多学人试图从不同维度去解读冯氏电影,然而,迄今为止,更多囿于电影文学的视角,或以具体文本为例侧重于影片叙事方式、艺术形式的解读,或研究电影文本中商业文化与艺术追求两者关系的处理,抑或是研究其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对于冯氏贺岁片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通常是只言片语一笔而过,以大众文化为维度对冯氏电影做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亦属少见。当然,在许多论文中不同程度地提及了冯氏电影的都市化、平民化倾向,但是真正将之作为大众文化文本之一,由此透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巨大变迁的鲜为少见。而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西方现代思潮的传入,中国都市迅速崛起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图景,与民主、自由理念相伴而生的是人们对于日常世俗生活的追求和肯定,然而中国社会意义上的日常世俗生活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与基督教神性生活对立意义上的那种世俗生活,没有严格意义上宗教信仰的中国民众无需确证人作为饮食男女的合理性,更多的是现代化进程中古老中国血缘宗法制家庭观念的解构和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个性自由合理性的建构,因此,这种日常生活常以都市为展开空间,并以对幸福生活和幸福意识的寻觅与拥有为旨归,对都市现代性进程和文化转型中的现代人日常生活变迁及生活欲望的讲述由此成为电影表现的当务之急,“冯小刚有对当下百姓生活和各阶层心理需求的独特洞察和特别感悟,这使他的影像语言最大限度地逼近了城市百姓,让广大观众对他描述的场景和状态心领神会,他的生命体验、创作灵性和表达智慧是与大众息息相通的。”B13他的电影集中展示了转型期现代都市普通人的生存方式,以影像诠释一种新型的现代大都市市民文化,在电影界形成独树一帜的现代都市大众电影,因而笔者试图以中国传统民间生活的崩溃与冯小刚电影中影像“民间”的兴起为研究视角,将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于社会情境,并通过冯氏电影个案的解读透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如何瓦解作为市井生活公共空间存在的真实“民间”,冯小刚又如何敏锐地感知到“离乡”后的人们在孤独中的“还乡”夙愿和欲望,以影像为媒介虚构一种高度仿真的“民间”生活,由此获得电影票房的成功,资本亦借此过程完成自己增值的宿命,二者合力将“民间”打造成商品时代畅销的符号消费品。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