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赏析中的文化移情探究

作者:肖琦姝 更新时间:2010-11-16 10:2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 外国电影;文化移情;多元文化;民族精神
【职称论文摘要】
外国电影,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通过其经典的音乐、真实的画面和地道生动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要求他们思考影片的灵魂,作出理性的回应。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下,文化移情在赏析外国影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遵循适当原则的文化移情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

电影作品集视觉、听觉、时间、空间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综合了文学、美学、音乐、建筑、雕塑等元素,能够真实地反映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及美学思潮。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性的,由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隔膜甚至冲突令人可想而知。因此,文化移情在外国影片中的作用颇为重要,它在观众和异国电影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对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一、外国电影的文化传递作用
  电影是向世界展现本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观众通过对外国电影的欣赏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异国的民族精神、哲学理念、伦理道德、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拯救大兵瑞恩》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场景;《猎人》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了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孤独和心灵创伤;《愤怒的葡萄》通过银幕再现了30年代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苦难以及大银行土地占有者与被剥夺了小块土地而沦为季节农工的农民之间的矛盾。《了不起的盖茨比》使异国观众有机会看到美国梦的崛起、兴盛与衰落以及爵士乐年代的面貌,感受到美国人的生存意义和民族精神。在欣赏《阿甘正传》的过程中,观众从那个忠诚、执著、友善、坚忍不拔的典型美国平民英雄身上可以感受到当代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观念;同时,从他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个人发展历程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美国历史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即从反战运动到嬉皮士生活,从反对种族歧视到争取民权,从妇女解放运动到对妇权主义的批判。
  二、影片赏析中的文化认知与移情
  在欣赏外国电影时,只有了解并尊重该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才能真正领悟到影片的艺术价值。西方人偏好抽象思维,注重差别和对立,推崇具体和分析。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性格往往表现得较外露、直率、好动。他们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独立和自由,在交际过程中重视“言传”,可以说西方文化属于弱交际环境文化。中国人崇尚儒家理论,偏好形象思维,注重统一,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一般来讲,中国人含蓄,好静,注重合作,在交际时更讲究“意会”,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均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必然在其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侠盗夫妻》这一畅销片以其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的语言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个人主义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身上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智勇双全而又侠肝义胆的迪克•哈普在妻子的掩护下直闯虎穴,结果惩治了奸人,为自己和众人讨回了公平,赢得了应有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大家的钦佩和爱戴。相比之下,牺牲自我、委曲求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选择及奉献精神在《英雄》等中国武侠电影中得以充分地表现。这些影片中的“侠”和“义”展示出鲜明的“儒”“道”和“佛”之境界。“仁”,作为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孔子所倡导的最高道德标准和交际准则,是实现理想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主张“无为”的人生观和宇宙论,提倡万物皆空、逍遥出世的理念。依道家而言,世界充满了对立和矛盾,如欲消除这些对立和矛盾从而达到和合,就必须做到“无为”,即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一切顺其自然。
  人们在欣赏外国电影时往往倾向于透过自身文化的棱镜去审视异国文化,结果难以很好地解读中西方电影所涉及的跨文化因素。此时,文化移情颇为重要。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所提出的,它的范畴已从美学领域扩大到多种文化领域。所谓文化移情,简而言之,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动对话和平等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其文化的目的。观看外国电影的过程同样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移情能够使观众更好地欣赏影片中的异国情调,领悟异国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不论是以E.Hall所提出的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还是以圆周式思维为取向的东方文化和以演绎思维为取向的西方文化,抑或是以集体主义为源头的中国文化和以个人主义为源头的美国文化,都体现出明显的定式化分类。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作文化定势,而某一文化群体中的每位成员又通常被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事实上,人们常常会倾向于以国家、民族或更大范围的地域为边界来定义各种文化,并以这种整齐划一式的标准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定式在界定文化的同时,也忽视了文化多样性的融合,把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知局限在一两个层面上,结果严重地阻碍着文化移情。一旦人们的思维被这种简单化、刻板化和笼统化的定式范畴所固化,对于外国影片中的异文化就难以给予真实的解读。在赏析外国影片的过程中,人们遇到的跨文化障碍主要有常回避不熟悉的事物或文化背景,无法克服心理定势和偏见,难以正视文化冲击和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忽视了文化层面的多重性。在好莱坞影片中,华人时常扮演反面角色,也时常以丑陋的面目或卑微贫寒的形象出现,而且一些影片对中国社会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扭曲事实的情况。这显然带有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和文化定势论的阴影。头脑中烙有自己民族传统理念的观众往往对外国影片中的文化因素缺乏了解或认同,也就很难用平等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异质文化,结果常常因文化误读而无法准确把握影片的艺术灵魂。电影文化本身也开始注重去唤醒人们对这方面的认知。在电影《推手》和《刮痧》中,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与东方的社会传统道德之间的交锋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眼前。甚至对于因久居美国而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中国儿媳来说,传统的等级辈分和孝道等伦理观念也不得不为个人主义的追求而让步了。这些影片无疑给观众在跨文化认知方面敲响了警钟。在弘扬电影文化和欣赏异国电影之时,人们应该承认文化的平等性和互补性,考查物理和人文环境,学会文化适应,培养移情,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影片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电影语言常常折射出鲜明的文化渊源和民族个性,这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多样性会阻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转化。《阿甘正传》这一电影片名就具有中西文化融合之韵味。原英文影片名称仅是主人公的姓名,如果采取直接音译的办法,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就显得不直观。中国人喜欢在姓氏或名字中的某一单字前加上“阿”字来称呼对方,显得很亲切。蕴涵跨文化因素的影片名称的确使观众谈论起来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蜘蛛侠》和《侠盗夫妻》这两个片名中的“侠”字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的侠义之气,远比死板地直译为《蜘蛛人》和《抢钱夫妻》更加传神。可以说,片名使观众对影片更加喜爱。下面这个例子中的中英文台词很鲜明地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在《侠盗夫妻》中,杰克•迈凯斯曾这样虚伪地称赞迪克•哈普以诱惑他成为自己的挡箭牌:Dick Harper.Dick Harper playing the harp(迪克•哈普,迪克•哈普做事有谱)。“playing the harp”本意为“弹竖琴”,而在中文台词中变成了“做事有谱”,这使得整句台词听起来谐音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幽默的方式传神地表达出迈凯斯的老谋深算和险恶用心以及哈普当时一步登天般地受宠若惊和激动不已。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