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身份变迁与教师教育演变

作者:张学敏 更新时间:2010-10-18 17:1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经济形态;教师身份;教师教育演变;教师教育走向;时代特征;中
【职称论文摘要】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前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并正向信息化经济变迁,这种变迁也使教师经历了兼职人员、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三种不同身份演变。教师身份的演变使教师教育由自然养成方式发展为封闭式师范教育,进而发展为以大学为主体的职前一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我国在

经济形态的变迁是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生产技术方式。经济形态的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前工业经济(包括狩猎经济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三个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社会赋予教师不同身份,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诉求,教师教育在回应这种诉求的过程中也在悄然变迁,本文以三种经济形态为线索透视教师身份的变迁以及伴随而至的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我国当前教师教育走向。
  
  一、前工业经济时期教师身份及教师养成
  
  生产技术方式是指使用某种生产资料和劳动方法进行生产的方式。其核心在于动力系统,鉴于狩猎经济和农业经济动力系统主要是人的体力,我们把狩猎经济和农业经济时期归为前工业经济。
  
  (一)兼职人员——前工业经济时期的教师身份
  以原始狩猎经济形态为主的阶段通常称为原始狩猎社,会。这一经济形态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00万年以前至公元前1万年期间,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动力是简单的体力,所依靠的唯一劳动工具就是劳动者身上的器官。尽管后来出现了一些简单意义上的工具,但人类基本上是靠自然生长的动物、植物及其果实以及人自身的器官和体力进行生存和生产活动,生产技术方式表现为“体力+体力”。在这种低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所有人共同劳动产生的成果只够勉强维持全体社会成员不致饿死,因而不存在“有体力却不劳动”的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将自己的劳动经验传递给后代,年迈不能参加劳动的长者在家看守孩子,同时也充当教育孩子的角色;这个时期的分工水平较低,教育和劳动没有分化,更没有专门的教师。
  随着狩猎经济的发展,人类历史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从狩猎经济中独立出来,此时,除了体力以外,土地开始成为人类所依靠的最主要的劳动资料。这种依靠土地和体力的养殖和种植行为逐渐固定下来,人类社会就进入农业经济时期,这是一种依靠体力和土地的经济,其技术方式表现为“土地+体力”。生产劳动均只有手工劳作,劳作技能只是由人体一系列特定动作方式构成的动作系统,传授方式主要是在劳动现场进行动作的示范与矫正,学习者在把握简单要领后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故此时的经济不需要教育为之进行多少专门的劳动力培养与训练,教育功能主要是为统治者培养统治人才并对民众进行政治宣传,承担“社会防范职能”。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使命在于传授“治民之术”和化民成俗,因而出现“学高为师”,只要具有知识即能为师,当时的“学高者”主要是官吏或教士,因而主要“以吏为师”和“以教士为师”,尽管其中也存在极少数专职的教师,如中国的私塾教师,但相对整个庞大的兼职教师来说,可谓微不足道。因此,无论是狩猎经济形态下的“长者为师”还是农业经济中的“以吏为师”和“以教士为师”,教师都主要是兼职工作者,没有获得独立的职业身份。
  
  (二)自然养成——前工业经济时期的教师培养
  前工业经济时期,教师不是一个单独的职业群体,而是作为一种依附于其他职业的兼职人员,教师的权利来源于“长者”、“吏”、“教士”等等。教师既没有制度规定的独立的法律身份,也没有社会所确认的独立的社会身份。教师工作是一种兼职性工作,凡有学问者皆可为师,既没有什么资格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予以培训,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能力、教育技巧、职业道德和教育艺术皆从后天的实践经验中模仿习得,教师的养成主要是靠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摸索逐渐成长起来,教师教育自然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教师成长完全是自然养成的结果。
  
  二、工业经济时期教师身份及师范教育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纷纷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使人们基本摆脱当地自然资源限制,追求高生产效率成了社会的首要价值取向,这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分工。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分工使每一个人的业务减少到某种简单的操作程度并使这种简单的操作成为他终身的唯一职业,必然极大地增加工人的熟练程度。教师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一种职业。
  
  (一)职业教师——工业经济时期的教师身份
  工业社会以生产和机器为轴心发展经济,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这个阶段的生产技术方式表现为“资本+技术+劳动力”的特征,这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表现在劳动力构成中脑力劳动的比例提高了,而且劳动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机器对劳动的熟练程度也有了特别的要求。相对农业经济时期而言,工业经济对劳动力的智力水平要求较高。工业革命之初,需要普通劳动者具备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需要大规模的教师,这就需要一部分人相对稳定地专门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部分人从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取收入,并以此为生存手段,职业教师应运而生,教师从此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这种身份包括制度规定的教师的职业角色、从业要求以及制度赋予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的综合,还包括教师受人尊重的程度以及人们在价值预设的支配下建构的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追求。
  
  (二)师范教育——工业经济时期的教师培养
  工业经济要求大量教师职业化,而职业化教师的培养呼吁师范教育的产生,专门的师范教育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在专门的师范教育出现以前。教师的养成主要是靠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摸索逐渐成长起来,工业革命以后,各国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纷纷设置专门机构培养师资,独立的师范学校迅速发展,普及教育有了师资保障,德国是较早建立正规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1763年颁布的《乡村学校规程》对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作了规定,并把原来由教会控制的教育机构收归国有,政府也开始设立国民学校师资训练所。从此,师资培养机构逐渐由私立演变成公立,师范学校成了德国教师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英国早期主要采用“导生制”培养师资,这种方式在19世纪初盛行,成了(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