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责任承担:行为表现与实践成效(5)

作者:刘宏松 更新时间:2010-10-29 10:1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国际治理责任;国际制度; 中国外交
【职称论文摘要】
中国在参与东盟地区论坛进程中,也秉持了新安全观的治理原则。2002年9月,中国政府向第九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提交了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http://www?fmprc?gov?cn/chn/wjb/z


  中国在参与东盟地区论坛进程中,也秉持了“新安全观”的治理原则。2002年9月,中国政府向第九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提交了“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14540?htm。,强调应共同培育一种新型的安全观念。通过对话增进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安全。这一文件将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的国际制度外交中所秉持的“新安全观”理念明确化。中国积极倡导、推动以“新安全观”的治理原则引导东盟地区论坛的多边信任建立措施建设。在东盟地区论坛的平台上发展出的多边信任建立措施,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信任、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结 论
  
  中国在通过国际制度外交参与全球及地区事务治理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秉持以共享型、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主权观,对已有国际制度表现出良好的遵守记录,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发起议程设置和制度倡议,积极推动地区组织机制的建设。
  在这些行为表现中,主权观的转变是中国接受国际制度的约束、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的观念基础,中国之所以调整对主权原则的理解,是因为在跨国共同问题大量涌现的世界政治背景下,相比于传统的绝对排他的主权观,共享型、问题解决导向的主权观可以更好地满足通过参与国际治理来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主权观虽然发生了转变,但中国在对外政策中的行事原则和基本立场却是一脉相承的,即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处理国际事务。
  在参与国际治理的实践中,中国的制度倡议与建设行为推动了地区治理网络的构建,改进了地区及全球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从而对全球及地区共同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中国没有按照西方国家所指称的方式承担国际治理责任,但其实际行为表明,中国已明确、积极地以责任的承担者而非单纯的权利享有者的角色来界定自身在国际治理中的责任,将“负责任的大国”确立为参与跨国共同问题解决中高度重视的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 李 申)
  
  评审意见:
  论文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从绝对排他的主权观到相对有限度的主权观转变的过程,以及对国际体制的不同参与程度和对待态度,采用共享型和问题解决型主权观来处理各种国际争端,在对已有国际秩序遵守的同时,又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出对国际秩序改变中的议程设置和制度倡议,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西方国家的要求,承担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论文从选题、对问题的认识到所举事例都很好,结论部分如能加强分析和说明,将更有说服力。
  评审专家:周建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