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2)

作者:赵炎秋 更新时间:2014-12-31 16:5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21世纪;中国;狄更斯;学术史
【职称论文摘要】
二、论 文 论文是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的主要成就。这一时期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的狄更斯研究方面的学术性论文共651篇。⑧可以分为综合研究、思想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比较研究、翻译传播研究和学术史研究等


  二、论 文
  论文是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的主要成就。这一时期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的狄更斯研究方面的学术性论文共651篇。⑧可以分为综合研究、思想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比较研究、翻译传播研究和学术史研究等七类。
  综合研究主要指从宏观层面研究狄更斯、狄更斯的创作、狄更斯的作品与社会及其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的文章。这方面严幸智值得注意。他从2004到2010陆续发表了7篇文章探讨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及其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如《现世情怀:狄更斯的宗教观》(《广西社会科学》2004,2)对狄更斯的宗教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狄更斯充满穷人情节的宗教观体现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文关怀。《狄更斯中产阶级价值观论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指出狄更斯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富足和贫穷共存的悖论紧密相联,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正义感驱使他通过揭露和批判英国社会的阴暗面和弊端来维护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存的社会制度。《狄更斯作品中的异化》(《长春大学学报》2010,3)认为,在狄更斯作品中,工业化和都市化无处不在,工业社会不仅敌视和排斥制度中的个人,而且使人异化。严幸智的研究体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的文化研究的影响,重视狄更斯作品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
  2012年,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全国各地都举办了一些纪念活动,发表了一些纪念性的文章。其中陆建德的两篇文章有一定代表性。陆建德肯定狄更斯的贫富和谐的理想⑨,肯定英国渐进性的改良。指出 “从狄更斯的小说里我们能看得到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现,它就像巨轮船舱底部的压载,保证了社会在持久稳妥的改革进程中不致倾覆。”⑩这些看法,显示出了对狄更斯的与以往不同的评价。
  思想研究类的论文数量在这一时期仍是最多的,但与前几个时期相比,所占的比例却是大大下降,这显示了这一时期国内狄更斯研究的全面与多元发展趋势。由于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国内学界对西方文学中的宗教因素一直持回避态度。这一时期的狄更斯研究注意到了其作品中的宗教内容。如宗红梅认为:“狄更斯的宗教思想是在宗教世俗化的思想大背景下形成的。他极力主张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关怀”,强调宗教的教化功能,注重爱心的传播与拥有。{11}朱沅沅认为,“《荒凉山庄》匠心独具地运用了圣经隐喻这一背景灯光,借助圣经语言、人物形象,暗示了小说人物、情节的发展方向。在小说中,狄更斯通过圣经隐喻,“一方面表达了对以大法官庭为代表的机构改革理想的幻灭,另一方面又展示了作为宗教道德化载体的家庭生活对信仰缺失的弥补和替代”{12}。这些研究是应该说是一个拓展。
  这一时期思想研究取得比较重要进展的主要在与文化研究有关的领域。2004年,乔国强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文章,分析《奥列佛·退斯特》中狄更斯反犹的种族主义倾向。文章认为,在“阅读《雾都孤儿》时,有两个异常明显的感受:一是每当出现邪恶势力的典型场景时,犹太人往往是其中的主谋或活动在其中的主角。……二是犹太人在小说中可能不是最残暴、凶狠的,但他们却是最龌龊的,最令人厌恶和仇恨的”。文章进而分析了狄更斯反犹主义的来源及其原因,批评了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倾向。{13}殷企平则从异化的角度分析了狄更斯小说中所描写的工业文明的新进展。他认为这一现代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在狄更斯小说中走向了它的反面,它导致了人性的异化,扭曲了人们之间的正常关系。殷企平的反思揭示了狄更斯对工业文明的态度:“进步”“新潮”只有在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人们幸福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作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家,狄更斯对所谓的“进步”持有一种本能的疑虑。{14}
  艺术研究类的论文这一时期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特色如幽默、讽刺、怪诞、童话色彩等的研究;(2)写作手法如反讽、对比、二元对立、双关、象征(当然,象征也有从艺术特色的层面进行探讨的)等的研究;(3)语言风格(包括人物语言)与文体特征的研究;(4)叙事艺术研究;(5)创作方法研究;(6)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这一时期狄更斯小说艺术研究的一大收获。赵炎秋认为在狄更斯的小说中,监狱这个意象呈现出正反两面性。但是,“在表现监狱正面性质的时候,监狱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在表现监狱反面性质的时候,监狱便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因此,在狄更斯的小说中,监狱在整体上呈现出否定的色彩。这种处理方法反映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在坚持全面反映生活的同时,通过虚化与突出生活的某些方面,以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15}。陈晓兰在自己的文章中分析了狄更斯小说中无所不在的废墟意象。认为这种意象表现了被过度消耗后的都市形态。通过废墟意象,“可以看到狄更斯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这种抽象的意识是通过形象具体的空间变迁来表现的。并与作家对现代文明成果和人类不良行为之结果的思考融为一体”{16}。
  狄更斯小说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法,这一时期不少研究者运用叙事学理论,对狄更斯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狄更斯小说的叙事特征、叙事结构、故事层次与叙事语言等。在这些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组研究狄更斯小说叙事空间和叙事距离的文章。熊荣敏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了狄更斯《远大前程》中故事层面的物理空间和非故事层面的心理空间,认为两者的紧密结合,使读者更加关注故事与意义的深度与广度。{17}熊荣敏、张绍全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远大前程》中的心理空间,认为在叙事功能上,《远大前程》中的心理空间主要起着两个作用:各个叙事空间的转换和延宕故事叙事的节奏,使其产生戏剧化的效果。{18}邹德媛则认为,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的道德观通过他的叙述技巧得到充分的展现。{19}叙事理论20世纪80年代绍介进中国,空间叙事理论本世纪初国内始有人涉足。这些理论如此迅速地被狄更斯研究者运用于批评实践,是值得肯定的。

         这一时期狄更斯人物研究涉及面较广,但重点则集中在南茜、匹普、郝薇香三个人物身上。这三个人物性格都比较复杂,且具有两面性,这应该是其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物研究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以匹普为例,徐玉凤认为《远大前程》是一部教育小说,主人公“匹普由天真到虚荣,最后幻想破灭内心成熟的过程,也正是他学会折衷的过程。匹普在磨难中学会了‘折衷’ ,在‘ 折衷’ 中实现了自我成熟”{20}。郭荣在2009年写了三篇文章,分别从《远大前程》中的女性人物对匹普性格发展的影响、匹普的阿妮玛原型及其发展、匹普自我追求的欲望特征及其发展三个方面对匹普的性格及其发展进行了分析。{21}刘冬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匹普,认为“皮普是一位形象刻画复杂,心理活动丰富的人物。他本身极其渴望被爱,并且具有爱的能力,却只能在付出和失望中寻求片刻的满足和平衡”{22}。邹萌则分析了《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3}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匹普这一形象,对读者理解这一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