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真菌对2种药用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效应(2)

作者:字肖萌 高江云 更新时间:2014-09-23 14:0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 [关键词]兜唇石斛;齿瓣石斛;种子共生萌发;人工混合基质;
【职称论文摘要】
2.3 共生萌发的培养条件 为了检验光照对2种石斛种子萌发和成苗的影响,进行了3个光照培养条件处理。处理1为光照培养箱内24 h全黑暗培养(0/24 h L/D);处理2为光照培养箱内黑暗光照交替培养(12/12 h L/D),培养


  2.3 共生萌发的培养条件 为了检验光照对2种石斛种子萌发和成苗的影响,进行了3个光照培养条件处理。处理1为光照培养箱内24 h全黑暗培养(0/24 h L/D);处理2为光照培养箱内黑暗光照交替培养(12/12 h L/D),培养箱温度均设置为(25±2) ℃;处理3为室内自然光照及温度条件(natural light condition)。将2种石斛种子各4种接菌处理的18个培养盒,随机分为3组,每组6盒,分别在上述3个光照培养条件处理下进行共生萌发。培养盒一直盖上盒盖进行相对密闭的共生培养,尽可能保证无其他杂菌污染。
  2.4 种子萌发情况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 每周透过盒子对2种石斛种子萌发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共生萌发3周后,可观察到有的处理中有种子陆续形成的原球茎;共生培养50 d时,有的处理中萌发的原球茎陆续开始发育成幼苗;共生培养60 d后,观察到2种石斛均有种子萌发为原球茎和形成幼苗,打开培养盒,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盒内种子萌发为原球茎的数量(p)和幼苗的数量(s)。根据播种种子总数(t)计算原球茎比率(P′=p/t),原球茎形成率[P = (p+s)/t]以及幼苗形成率(S = s/t)。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双因素分析(GLM-Univariate),分析不同接菌处理和光照条件对原球茎和幼苗形成率的影响,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2种石斛种子萌发及幼苗形成的影响;并利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不同处理差异性的多重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真菌对2种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 在对2种石斛开展的不同种子共生萌发处理中,齿瓣石斛和兜唇石斛都只在接种分离来源于自身种的真菌,并在光照条件处理下种子才能正常萌发并形成幼苗,不接菌的空白对照组和接种来源于非自身种真菌的其他2种接菌处理,不但没有观察到有原球茎或者幼苗形成,甚至观察不到种子吸水膨胀的现象。
  共生培养60 d后,兜唇石斛接菌FDd1,FCb4以及未接菌的空白对照处理,均未观察到有种子形成原球茎或幼苗;接菌FDaI7菌株的18个培养盒中,其中有4盒由于有大量外来杂菌污染,在培养过程中被弃,不计入统计结果,其余14盒,在3种光照条件下均有种子发育为原球茎及幼苗(图1),原球茎形成率为(14.46±1.47)%(n=14),幼苗形成率(12.07±1.31)%(n=14),均显著高于其他接菌处理(LSD, P<0.000 1)(图2)。而齿瓣石斛接菌FDaI7及FCb4菌块,以及未接菌的空白对照处理,均未观察到有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或幼苗;接菌FDd1菌株的18个培养盒,在3种光照条件下均有种子萌发为原球茎及幼苗(图1),原球茎率为(44.36±1.57)%(n=18),幼苗率(42.91±1.54)%(n=18),均显著高于其他接菌处理(LSD, P<0.000 1)(图2)。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兜唇石斛和齿瓣石斛种子分别仅在FDaI7,FDd1菌株的作用下才能萌发,形成原球茎和幼苗;真菌对于促进2种石斛种子萌发均有显著作用;不同真菌种类对兜唇石斛和齿瓣石斛共生萌发过程中原球茎形成比率(P)及幼苗形成率(S)均有极显著影响(GLM-Univariate,P<0.000 1,表1)。
  3.2 光照对2种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 兜唇石斛和齿瓣石斛种子分别在接种FDaI7,FDd1菌株条件下,经黑暗培养(0/24 h L/D)能够发育为白化的原球茎及幼苗,经光照培养(12/12 h L/D)则均能发育为正常绿色原球茎或幼苗,但不同光照条件下原球茎或幼苗的形成率存在差异(表2)。不同光照条件及真菌与光照的交互作用对2种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原球茎及幼苗的形成均无显著影响(GLM-Univariate, 表1)。
  兜唇石斛种子在接种FDaI7菌株处理中,在光照培养箱条件下的原球茎形成率和幼苗形成率均高于黑暗培养箱条件以及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表2),然而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却有着相似比率的种子停留在原球茎阶段(表2);光照(12/12 h L/D)培养箱条件下幼苗形成率高于其他光照处理(表2)。然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原球茎形成率或幼苗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LSD,光照条件:原球茎形成率P =0.372;幼苗率P=0.297)。

     齿瓣石斛种子在接种FDd1菌株处理中,在光照(12/12 h L/D)条件下原球茎形成率为高于黑暗(0/24 h L/D)以及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但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LSD,P=0.437)。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下停留在原球茎阶段的种子比率(2.12±0.57)%(n=6)反而高于光照条件(1.59±0.50)%(n=6)及黑暗条件(0.66±0.38)%(n=6)(表2)。种子于恒温培养箱内萌发无论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其幼苗率均高于自然光照条件。然而光照培养箱(12/12 h L/D)条件下幼苗率却高于黑暗(0/24 h L/D)培养箱条件以及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表2),同样三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LSD,P =0.339)。
  对2种石斛进行的人工基质共生萌发实验中,光照条件(12/12 h L/D)对2种石斛种子共生萌发都表现出最佳的光周期促进效果(表2);尽管统计结果显示光照在石斛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对种子萌发为原球茎及幼苗的数量无显著作用,然而无论人工培养箱光照条件或是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下,共生培养出的均为绿色正常幼苗,分化有2~3片翠绿色新叶以及0.5~2.5 cm气生根(图1)。说明光照能够在石斛种子萌发过程中促进幼苗正常发育。同时发现培养箱内无论光照(12/12 h L/D)或者黑暗(0/24 h L/D)条件相较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均有更高的原球茎或幼苗形成率(表2),这可能说明恒定温度25 ℃对于石斛种子萌发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对石斛开展人工混合基质共生萌发研究,是开展石斛仿生态栽培,解决种苗快繁技术瓶颈的直接有效方式,同时对于石斛资源的回归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也有一些关于地生兰及腐生兰于基质共生萌发的报道,腐生的虎舌兰Epipogium roseum种子播种于锯木和火山灰混合而成的基质上,经过6个月后有原球茎生成,尽管萌发率极低,但其中一个原球茎经过较长时间的生长最终发育为块茎并抽出花序[14],紫花苞舌兰Spathoglottis plicata Blume种子播种于由土壤、椰糠和泥炭苔组成的地生兰常用栽培基质中,接种真菌菌株9周后,种子发育为原球茎[15]。然而,鲜见有关附生兰在人工基质上共生萌发的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首次对附生兰中2种石斛属植物进行了人工混合基质共生萌发研究,为石斛仿生态栽培提供实际的生产依据。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