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列宁思想体系中的常态性\合理性内容*(2)

作者:俞敏 更新时间:2010-10-30 11:2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非常时期;列宁思想;常态性;合理性
【职称论文摘要】
(三)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大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也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最后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


  (三)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大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也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最后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加强了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早在准备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列宁就开始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如他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革命民主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他主张在资本主义企业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即主张由工人组织或国家机构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账目进行计算。在列宁的思想中,“计算和监督”的措施,是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尝试。
  在1918年春转变工作重心的过程中,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的思想和向德国学习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当时的苏俄,小私有者占劳动人口的大多数,小生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很大的比重。相对于这种状况而言,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正因此,列宁主张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然而,小私有者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生活习惯出发,反对苏维埃政府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党内某些同志持“左”的思想倾向,要求马上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也对这种政策持否定态度,散布了许多消极的言论。为此,列宁在这年4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的报告中将国家资本主义同小生产相比较,深刻地指出:“我说国家资本主义将会是我们的救星;如果我们俄国有了国家资本主义,那么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就会容易,就会有把握,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集中的,有计算和监督的,社会化的,而我们正好缺少这些,小资产阶级的懈怠懒惰的自发势力正在威胁我们,这种自发势力主要是由俄国的历史和经济造成的,它恰恰不让我们采取这个能决定社会主义胜利的步骤。”{13}这就是说,由国家政权干预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国家资本主义大大地优于小生产,只有通过它才能发展苏俄,改变苏俄落后的面貌。
  由此出发,他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说:“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们首先来举一个最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例子就是德国。那里有达到‘最新成就’的现代大资本主义技术和服从于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有计划的组织。”{14}在这里,他指明了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两个特点:一是德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它成功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中;二是德国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尽管它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它能够干预和指导经济,使社会生产有一定的计划性。列宁高度地肯定和评价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这两个特点,说:“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15}他还表示,如果德国在短时期内不爆发革命,苏俄必须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
  上述列宁的思想,即利用旧社会“文化遗产”的思想,包括利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的思想,利用旧社会遗留下的管理机构如合作社的思想,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产生于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即产生于非常时期。可是,一般说来,只有在和平的条件下,在正常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中,人们才会冷静地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冷静地思考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同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的关系、新国家机关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机构和组织的关系、新管理制度与资本主义管理方式的关系,从而提出常态性、合理性的思想。上述列宁的思想产生于非常时期,但是它具有常态性和合理性的特点,所以说它是非常时期的常态性、合理性思想。
  
  二、实行适度“妥协”的思想
  
  “妥协”,是指冲突双方在互相让步的过程中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实质上就是指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革命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制度。许多革命者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出坚决“不作任何妥协”。1847年,恩格斯在反驳33个布朗基派战士的宣言——“我们所以是共产主义者,是因为我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在中间站停留,不作妥协,因为妥协只会推迟胜利到来的日子,延长奴隶制的时期”——时就指出过:“把自己的急躁当做理论上的论据,这是何等天真幼稚!”{16}意思是说,要避免急躁,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妥协”。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参考无产阶级罢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将“妥协”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客观条件所迫(罢工者的基金告竭,没有外界援助,陷于极端饥饿和苦难的境地)而作的妥协,这种妥协丝毫不会削弱实行这种妥协的工人对革命的忠诚和继续斗争的决心;另一种是叛徒的妥协,他们贪图私利,怯懦畏缩,甘愿向资本家讨好,屈从于资本家的威胁、利诱、劝说,捧场,却把原因推给客观。”{17}显然,列宁对于前一种情况的“妥协”是赞同和支持的。从革命的发展进程看,他经常将为客观条件所迫而作的合理的妥协灵活地运用于处理各种问题和制定各种政策的过程中,并且就此阐述了极为丰富的思想。
  (一)对德帝国主义妥协,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俄国正处于沙皇俄国的对德战争中。一方面,旧的军队已经在革命的过程中瓦解,新的军队尚在建立的过程中,严重地缺乏战斗力,苏俄无力再战。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都希望通过德俄战争,颠覆苏维埃政权。因此,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出发,苏俄必须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从1917年12月3日起,苏俄代表同德国代表举行和平谈判。谈判中,德国提出极苛刻的、强制性的、对苏俄屈辱性的要求,如苏俄必须向德国割让大片土地,进行数额巨大的赔款。列宁主张接受这些条件,但党内有的人反对列宁的主张,反对接受德国的条件。1918年2月10日,苏俄代表违抗列宁的指示,拒不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德国借机派兵向苏俄发起全面进攻,逼近彼得格勒。在苏维埃国家处于危急关头之际,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一方面动员红军和全国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另一方面在党的最高领导层中进行紧张艰苦的说服工作。3月3日,苏俄代表和德国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即“布列斯特和约”。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