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真相比说真话更重要(3)

作者:罗兰 更新时间:2011-02-26 16:1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更,重要,真话,相比,真,发掘,
【职称论文摘要】
记者:前面您说的发掘真相、注重细节和存在方式,重点阐述了研究方法;那么,相应的表述方法、编著方法要注意什么呢? 陈:编著方法可以概括为九个字:摆事实、查真相、讲道理。 这里着重讨论一个原则问题,就是叙


  记者:前面您说的“发掘真相、注重细节和存在方式”,重点阐述了研究方法;那么,相应的表述方法、编著方法要注意什么呢?
  陈:编著方法可以概括为九个字:“摆事实、查真相、讲道理。”
  这里着重讨论一个原则问题,就是“叙述历史、探讨历史、总结历史”的基本方法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反右派斗争以后,在极左思潮笼罩和控制下,片面地强调了观点、理论对于史料的作用,推行了一套“以论带史”的治史方法。所谓“以论带史”,从字面上看来是“先讲观点(理论)、后讲史实”,结果是“论多史少”,甚至“有论无史”,把“带”字改成“代”字,成为“以论代史”即以观点理论、经典教条代替了具体的实际历史研究。这种不良学风,离开可靠的丰富的历史资料,空谈所谓“观点”的大道理,就谈不上研究真正的历史。当时翦伯赞先生批评这种学风是“愈空洞愈好,愈枯燥愈好”。范文澜先生也批评这种学风是“放空炮”,进一步发展为“假大空”、概念化、教条化、公式化的废话、空话甚至假话连篇。不仅他们自己以“假大空”为准则、为荣耀,还蛮横地不准许别人说真话,动辄进行“革命大批判”,揪辫子、扣帽子、打棍子。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关锋、戚本禹等人就是这些极左势力的代表。十年浩劫期间,这种“以论带史”和“大批判”的不良学风,严重败坏了我国的学术领域。
  为了纠正放空炮、轻视史料的浮躁学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晗等学者提出了另一种治史主张,叫做“论从史出”。意思说:历史观点应该出自历史资料,只有分析了详尽的史料,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观点。但当时就有许多人反对并批判“论从史出”的主张,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史料都是有阶级烙印的:“地主阶级遗留下来的史料,只能反映地主阶级的观点;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史料,也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观点。”他们坚持:从史料归结出来的观点,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驾驭的力量;而“论从史出”的提法反映不出统一的指导思想。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还是赞成“论从史出”的提法,认为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论从史出”的提法是科学的,只有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排比,才能概括出历史观点来。
  记者:您对于“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怎么看?
  陈:我通过长期的研究过程,认为“以论带史”导致清谈空论、假大空套,不可取;而“论从史出”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特别提出如下补充:
  (1)研究者必须尽可能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叙述真话”,首先照原样记录原始的第一手史料,不得已时才用转述的史料。然而仅仅罗列史料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鉴别、整理。
  (2)许多史料,虽然在表面上也是“真话”,然而不一定真正反映了历史真实。真话不一定就是真相。有些回忆录、访问记,可能包含着误会、差错、遗漏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研究者必须多方核实、仔细考证,去伪存真。这就是“辨明真相”。
  (3)认清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后,方才可以从中寻求、分析、综合、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经过逻辑思维以“寻求真理”。有多少事实根据,说出多少道理。
  具体说来就是:“叙述真话:记录核实原始的第一手史料,要求全面性;辨明真相:考证并搞清楚史料的真正情况,要求严密性;寻求真理:从现象到本质,探求、分析、综合、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求深刻性。”这可以称为“求真三段式”。
  我认为,这种“叙述真话、辨明真相、寻求真理”的求真方法,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证方法更为科学、更为切合实际、更为现代化。
  
  学术专题:百年来货币的购买力
  
  记者:我们要阅读您的《文化人与钱》三部曲:《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水深火热中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与人民币》,其中有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形象地说,您用什么红线穿起这一长串细节 —— 珠子的项链来?陈:有的。这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
  整个20世纪,我国先后通行过三种主要货币——银圆(1935年11月以前)、法币(1935年11月-1948年8月)、人民币(1949年以后)。百多年来,我国货币的购买力一直在变化,到现在仍然不断波动。
  只有比较不同时期的货币购买力,才可能对于当时生活状况有一个具体贴切的了解。
  记者:对了,读您的书,就会看到不同时期许多钱款的数目,例如说民国初年鲁迅每月在教育部的薪水是300银圆,购买北京八道湾大宅门四合院的房款为4000银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月薪为600银圆,而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月工资是8银圆,一席“谭家菜”的饭费为10银圆,1928年丁玲在上海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得到稿费是80银圆,上海亭子间的月租金为20银圆,北大清华的学费为每年10银圆;又譬如1938年闻一多、朱自清等教授在西南联大的月薪是法币300-400元,1940年陈独秀在四川江津一次记载的生活费为法币1000元;1952年一本书的版税可达老人民币200万元,一般工人月工资为老人民币40-50万元,1956年大学毕业生月工资为新人民币62元,一座四合院的房价大约几千到一万元;1970年“文革”期间北京的基本生活费为每人每月7-15元,1986年每斤大米3角钱,每斤猪肉1元5角钱,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读者们一定会问:这些钱款,究竟折合如今多少钱呢?不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就无法理解百年来民众生活的真实历史。
  陈:是的。我有几部相应的著述:《百年生活巨变》《历史的见证——人民币与票证的历史》《从饥寒交迫到丰衣足食》《何以为生》等,专门论述整个20世纪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物价和生活费水平。
  记者:在《文化人与钱》1999年初版里面,是把物价、生活费用折算成1995年或1997年的人民币数目;到后来几次修订再版,又按照出版时间,分别折算成2002年、2006年或2009年的人民币数目,不断变动。为什么这样做?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