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2)

作者:杨传喜 更新时间:2010-09-12 11:0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引进;农业科技资源;农业技术;路径
【职称论文摘要】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由追求物质资源投入增加的粗放型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效益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转向依靠科技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因此,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效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由追求物质资源投入增加的粗放型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效益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转向依靠科技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因此,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效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而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们现在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能是他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持续地引进、借鉴这些知识和技术财富,并根据我们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创新,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体系。
  农业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进程,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及持续保护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综合体系。
  
  三、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路径选择
  
  (一)科学引进农业科技资源并进行适当改造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我国在1985~2005年间的广义、狭义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51.7%和41.3%,这充分说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农业技术进步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技术引进,为此,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选择适宜的农业科技资源,尤其是适用技术。适宜技术引进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加自主研发的方式来选择并使用与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技术。由于农业生产受气候、土壤成分、水文地质等生态资源的影响很大,因此,引进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基本相似的农业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更大限度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成功转移。如,为了解决我国柑橘产业结构性过剩、价格下降、效益下滑的问题,“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计划”项目从1997年开始支持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引进国外不同季节成熟的品种以优化结构,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国柑橘的早、晚熟品种和产量显著增加,实现了我国柑橘品种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为增产增收和扩大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证明了农业技术及其物化成果的“地域和文化”特性。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依靠全盘引进他国的现成技术而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适时对引进技术进行适应性的“本土化改造”,使之与当地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对于农业科技而言,本土化改造尤为重要,因为农业生产具有最为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延续性。只有经过本土化改造、与当地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新技术。
  
  (二)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引进、消化、传播、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可以使农户掌握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一样,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重要纽带。日本村村都有农民组织且户户参加农民组织;德国所有的农户都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荷兰绝大多数农民甚至参加了多个合作经济组织;台湾农民也基本上都参加了产销班、合作社或农会组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作为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却低得多,目前我国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10%左右。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完善的技术传播网络,先进技术难以被推广,而且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也很高,从而难以形成对农业技术的规模化需求。为此,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送等网络系统,及时沟通技术供求信息,完善技术服务平台,保障行为主体之间信息畅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稳定,常常出现违约行为,企业在与农户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影响企业与农户技术共享的积极性。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便提高农户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外在的规模经济,让广大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
  
  (三)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在发达国家中,与现代化农业水平相适应的是高素质的农民,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我国每万人拥有农业科学院在校生比例与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爱健康的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民能否有效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间接影响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果。农民技术需求的主动性和技术需求的明晰化受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的影响,其结果是,在多数情况下,政府代替农民成为技术需求的决策者,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政府导向而非农民需求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的适用性;较低的文化水平、科学技术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状况降低了农民对先进技术的利用率,严重影响他们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遇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增多,其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使用者只有拥有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渠道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新技术和新品种,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品种。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其各种技能的具备和运用,进而对自己在农业生产中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缺乏信心。另外,文化素质低的农民更倾向于经验型和模仿性的农业技术,引进农业新技术的利用率不高,从而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遇到障碍,农产品竞争力不足。
  
  (四)注重农业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使国外的先进农业科技应用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引进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结合我国国情,经过科学合理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因此,农业科技引进绝不能引进之后就万事大吉,要在消化吸收上下大力气。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克服外来技术的“水土不服”,以集成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应对引进来的农业技术进行二次创新。我国各地政府相继引进了不少国外技术项目,但往往引入的先进技术依托的经营规模条件、机械化条件、资金、信息条件等,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根本不具备。如果不注重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能把引进的技术内化为自身的力量,势必陷入“落后——引进——又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形成“技术引进黑洞”。其实,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即便是后发优势中的技术学习与制度学习也存在一种边际报酬递减的倾向,为此,必须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发展。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并培育成熟的技术市场。(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