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分析:基于黄金律消费角度(2)

作者:陈忠斌 蔡东汉 更新时间:2012-12-02 23: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索洛模型;黄金律消费;消费支出;乡村人口迁移
【职称论文摘要】
3.根据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理论(S=I),储蓄率用实际投资率来表示。实际投资率等于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实际GDP的比例。 4.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基于Young的分析思路,把存货从物质资本存量中进行了剔除,只关注


  3.根据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理论(S=I),储蓄率用实际投资率来表示。实际投资率等于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实际GDP的比例。
  4.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基于Young的分析思路,把存货从物质资本存量中进行了剔除,只关注固定资本形成。[7][8]本文首先将固定资本形成根据GDP缩减指数(1990=100)调整为实际固定资本形成,并假设中国的折旧率为0.05[9][10],这与折旧率为0.04[11]以及0.06 [8]略有区别。再用1952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除以0.1来确定1952年初始的物质资本存量。[8]利用永续盘存法和一个5%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就可以推算出1952年以后各年的物质资本存量K(t)。
  四、回归检验结果
  本文基于F检验法,通过无约束回归方程(1)和受约束回归方程(2)来分析1978—2010年的经济增长。对无约束和受约束回归方程进行F检验的F值为1.3624,不仅小于在1%、5%、10%显著性水平的F临界值,而且小于在25%显著性水平的F-分布的临界值F(1,30)=1.38,这一结论表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因此采用受约束回归方程。
  在对受约束回归方程(2)进行最小二乘估计(OLS)前先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Lny、Lnk这两个变量分别经过2阶差分后趋于平稳方程的残差序列t的平稳性为I(0),表明回归方程是一个协整回归,变量之间存在一种均衡关系。
  回归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见表1。初始模型的DW检验值为0.9842,表明回归估计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基于残差的相关图,自相关AC按几何规律下降,偏相关PACF在滞后一阶之后忽然截断。因此对初始模型进行一阶自回归AR(1),得到残差的DW统计值为1.9585,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正自相关关系。
  本文关注模型回归检验结果中的两个参数:一是长期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对实际人均产出的弹性=0.9844,二是反映技术进步的参数LnA=-0.8146,即A=0.4428。回归估计参数表明物质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很大,而估计的A值表明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很小(考虑到LnA为负值,本文假定技术进步率g=0)。技术进步贡献率很小的回归结果与王小鲁[9]、陈长江和高波[12]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
  已知参数和A,接下来就可以对稳态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估计。根据式(4)可计算出稳态人均资本k*,根据式(5)可计算出每个劳动力的黄金律消费水平c*。为了计算按人口平均的稳态人均消费额,本文假设劳动力人均的稳态消费与产出的比例(c*/y*),等于按人口平均的稳态消费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以此为基础估计出按年底总人口平均的黄金律消费水平,估计结果见表2。
  1.中国1978年以来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实际投资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实际投资率从1978年的29.46%、2000年的34.11%上升到2010年的45.45%。1989—1991年为投资的低谷,1990年实际投资率为25.86%。这与1990年前后我国大量国有企业因为效益低下而关停破产、转变生产经营机制有关。2009年和2010年的高投资率,显然与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规模有关(见表2第2列)。
  2.资本边际报酬(MPK)一直高于必要投资的增长率(n+g+)。这表明我国整体物质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的稳态资本水平。如果中国继续增加投资,它将带来更大的产出,并且最终达到具有更高消费水平的稳态。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是动态有效的。根据MPK>(n+g+),物质资本投资还没有达到稳态水平的最优投资率,投资率还可以增加,中国近期还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本的边际产量(MPK)与总产出增长率(n+g+)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这意味着中国正在逼近稳态的人均资本。从长期看,通过增加物质资本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能持续,应该向扩大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了(见表2第3列)。
  3.1978—2010年黄金律稳态人均消费额(c*)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707.98元、1990年的1210.50元、2000年的2616.47元,上升到2010年的5587.19元。1982年稳态人均消费额最低,为622.37元,2010年稳态人均消费额最高(见表2第4列)。值得注意的是,2008—2010年的稳态人均消费额均超过5000元。 4.最优消费比例(c*/y*),即经济处于稳态时人均消费占人均GDP比例的波动轨迹,与实际投资率的波动轨迹恰好相反。这与模型(5)所表达的稳态消费水平等于稳态收入减去稳态投资的理论分析有关。最优消费比例呈现波浪式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70.54%、1990年的74.14%(最高点)、2000年的65.89%,下降到2010年的54.55%。2009年最优消费比例最低,只有54.04%(见表2第5列)。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最优消费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70.82%、67.22%、60.27%。这表明,我国最优消费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下降趋势,符合随着经济发展消费份额呈下降趋势的规律。(2)
  5.城镇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与黄金律消费水平的比例呈现出波浪式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1.165、1990年的1.056、2000年的0.969,下降到2010年的0.825。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城镇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黄金律消费水平的118.02%、104.52%、91.73%。这表明城镇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整体上是充足的。1997年是一个明显的拐点,1978—1996年城镇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高于黄金律消费水平,1997—2010年城镇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低于黄金律消费水平。2005年以后下降更加明显(见表2第6列)。城镇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占黄金律消费水平比例的下降,与1997年以来中国实行的实物分房向货币化分房的住房制度改革有一定关系,同时,与1997年以来出现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宏观经济现象相吻合。
  6.农村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与黄金律消费水平的比例,同样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0.434、1990年的0.483、2000年的0.324,下降到2010年的0.268。1983年农村居民的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黄金律消费水平的60.3%,而2010年农村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只相当于黄金律消费水平的26.8%(见表2第7列)。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农村居民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只相当于黄金律消费水平的52.16%、40.42%、29.26%。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始终低于黄金律的消费水平,而且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83年以后,农村居民的实际年人均消费支出越来越低于黄金律消费水平。这暗示,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并没有滴注到农村。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促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发展为导向的,广大农村地区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有所发展。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始终落后于中国GDP的增长率。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不足,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人均收入。(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