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贝蒂的形象解析

作者:丁辉 朱海峰 更新时间:2010-11-17 10:1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个体;心灵自由
【职称论文摘要】
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曾说过:“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只有自由才能获得幸福。实现自由的最根本一点就是勇敢地审视自我,去追求个体心灵的真正解放。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贝蒂在有着自由改革思想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的影响和帮助下,冲

自由和自由的精神一直都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实现是以个体的心灵及精神的独立为基础的。实现自由的最根本一点就是勇敢地审视自我,去追求个体心灵的真正解放。就像达•芬奇名画中的蒙娜丽莎,她在微笑,但她真的快乐吗?只有她自己才能知道。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便试图去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真正幸福快乐的?在这部电影中,女主角之一贝蒂在具有改革思想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的启发帮助下,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个体,真正的幸福快乐源自对心灵自由的勇敢追求。这需要去打破传统保守思想对人的束缚,回归自我。
  一、贝蒂形象分析:传统保守思想的守护者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年轻知识女性的生活画卷。该影片以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这所著名的女子学院为背景。在这里,传统保守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他们如何去获得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更不重视内心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以后的婚姻,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嫁个好丈夫。而年轻的学生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迷茫。这时候,有着自由改革思想意识的凯瑟琳•沃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院,并试着改变这一切。凯瑟琳•沃森老师所要做的,是帮助她的学生们找回自我。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影片开头的开学典礼上有这么一段对话:
  “HEADMASTER:Who knocks at the Door of Learning?
  JOAN:I am every woman.
  HEADMASTER:What do you seek?
  JOAN:To awaken my spirit through hard work…and dedicate my life to knowledge.
  HEADMASTER:Then you?re welcome.All women who seek to follow you can enter here.I now declare the academic year began.”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学院所宣扬的是让学生唤醒自我的心志,并且投身于对知识的追求中。可事实却是,在这里,学生对知识追求是积极主动的,对自我的追求却遭到了扼杀。这在凯瑟琳•沃森老师的前两堂艺术课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凯瑟琳•沃森老师的第一堂艺术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追求是多么的积极主动,同时也看到了一堂完全失败的授课。在这堂课上,贝蒂首次出现。
  影片中的贝蒂一开始就是以传统保守思想坚定的守护者形象出现的。这在凯瑟琳•沃森老师的第二堂艺术课上对师生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贝蒂的传统保守主要体现在对权威的维护,要循规蹈矩。比如说在婚姻和家庭方面,贝蒂就坚信这所保守的学院所宣扬的,认为妇女的职责就是嫁个好男人,做个好妻子。这本身并没什么错。但是,如果社会、学校乃至女性本人都把这作为他们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和追求时,个人就会迷失自我,不再去追随自己的真心。这个时候,人往往会沉浸于假象之中。于是,当把一切投入到婚姻和家庭中的贝蒂过得并不愉快时,她选择了自己欺骗自己,继续信奉学院及社会一直灌输给她的关于婚姻与家庭的一切,依旧坚信着自己要当个好妻子,即使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她更是在校报上发表了文章,感慨其婚后的所谓的幸福生活,同时攻击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凯瑟琳•沃森老师。而这也最能体现保守思想对个性自由的危害。长期以来这所学校、这个社会加于个人特别是女性身上的思想及思维方式,阻碍了他们对自身以及对这个现实加以改变的努力,让他们不能去认识一个真实的社会和一个真实的自我。
  与此同时,打上了深深的传统保守烙印的贝蒂不知道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友爱,对自己室友表现得极为冷漠,缺乏关怀,她的言行总是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例如,她的室友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可贝蒂却凭着一些未加考证的消息,让这个室友受到了误导,从而差一点儿失去了一段本可以去勇敢追求的美丽的爱情。可见,传统保守思想对贝蒂的伤害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婚姻与家庭方面。贝蒂的这种行为,正是因为其没有认识到自身价值,理所当然地也就不会意识到周围其他人具有他们自身的价值。一个意识不到自己是自由的人,也不会对他人的自由表示认同和尊重的。
  二、贝蒂思想的转变:个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那么,生活学习在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这所据称是当时美国最为保守的学校的保守学生又是如何转变其思想的呢?
  贝蒂思想的转变来自于其与凯瑟琳•沃森老师思想上的交锋。在思想保守僵化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去思考自我心灵的诉求。但遇到凯瑟琳•沃森老师的贝蒂是幸运的。
  在凯瑟琳•沃森老师看来,对知识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是唤醒自我的心志却更加重要。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影片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女子学院,但从广义上来讲,这部“肯定女性”的电影实际上对两性都适用。(李哲,2008)事实上,凯瑟琳•沃森老师所追求的女性的自由,归根结底是对个性自由抑或心灵自由的追求。在看到贝蒂发表在校报上的针对她的文章,凯瑟琳•沃森老师在随后的课堂上发表了一番议论,提及了贝蒂文章中所说的与生俱来的角色。她没有想到,去追求个性自由就是在挑战这种角色。于是,她说她放弃了。事实上,凯瑟琳•沃森老师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她的这番话是为了让她的学生们好好地思考。
  而贝蒂对待婚姻与家庭的态度及思想的确发生了转变。这除了得益于凯瑟琳•沃森老师的启发帮助,更大程度上在于她渐渐地意识到了现有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真的感到幸福快乐。她一直看重的婚姻和家庭里却始终都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背着她在外面偷情。
  贝蒂开始去寻找丢失已久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由是个体自我的觉醒。一个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应该是自由的,那么,外界给予其的一切有利于获得自由的条件都不会起任何作用的;相反,一个人一旦认为他应该是自由的话,他就会很快去挣脱身上思想枷锁,努力创造出与内心意愿相一致的生活方式。此时的个体,才是真正自由的。
  可是,这种转变却是那么的艰难!放弃一个一直以来都被告之是永恒正确的信念,转而接受与之针锋相对的观念,个中痛苦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个一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传统道德观的守护者,最终放弃了自己这一所谓的守护者身份。她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婚姻。她决定让自己笑,而不是只对别人假笑。略显遗憾的是,影片在对贝蒂思想转变这一块刻画得不够到位。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贝蒂这一次的思想转变并不是因为凯瑟琳•沃森老师或是其他人告诉她该怎么怎么做而作出改变的。是她自己作出的选择,不再让自己迷失,而是去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 贝蒂最后的思想转变体现了个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应是个人的最高追求。而这一点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那么的紧迫与重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之中,五十多年后的今天,《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中所探讨的50年代美国所压抑着人性自由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依然束缚着我们对个人心灵自由的追求。并不是说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但它们往往会是我们个体追求心灵自由的最大阻碍。与此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更加容易迷失自己。我们依然要守护好自己的那片心灵高地。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这种心灵上的自由,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获得的。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永远都不会有终止的一刻。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