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性刺绣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变迁(2)

作者:熊瑛 更新时间:2014-09-30 13:0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观赏性刺绣;历史;仿真绣;美术绣
【职称论文摘要】
三、以顾绣为代表的明清观赏绣 明代的观赏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世作品数量较多,题材也更为宽泛,并且形成了著名的地方性绣种。明代观赏绣的出色代表是顾绣,明末,上海名儒顾名世造露香园,顾氏女眷多擅刺绣,其


  三、以顾绣为代表的明清观赏绣
  明代的观赏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世作品数量较多,题材也更为宽泛,并且形成了著名的地方性绣种。明代观赏绣的出色代表是顾绣,明末,上海名儒顾名世造“露香园”,顾氏女眷多擅刺绣,其绣品被称为“顾绣”或“露香园绣”。早在万历年间,顾绣已经成名,成为文人阶层争相收藏的女红珍品。顾氏女眷多通文墨,借刺绣展示才思,绣稿往往出自唐宋名家绘画,或为写生自创,对书画韵味颇多体会,绣品极具画意,针线未尽之处,则以添笔的方式补足,致使作品具有“画绣结合”的特点。
  顾绣的代表人物有缪氏、韩希孟、张氏、顾兰玉等。缪氏为顾名世次子顾汇海之妾,通常被认为是顾绣的创始者,涉猎题材甚广,涵括道释、山水、花卉,鞍马等,极富生韵,“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将顾绣从女红技艺提升至艺术创作的关键人物,是顾寿潜之妻韩希孟。韩希孟善画,刺绣稿本往往来自宋元名家画作,题材兼及鞍马、山水、人物,但尤以花鸟见长,配色柔和淡雅,绣工细巧备至,更胜于画。韩希孟已经体会到周围环境与身心状态对刺绣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寒铦暑溽,风冥雨晦,弗敢从事。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这说明她已不再将刺绣视为简单的女红技艺,而是将其等同于书画创作,也正因如此,韩希孟的绣品才为明末文人所珍视。董其昌曾为《宋元名迹册》题赞八首,与绣品对开装裱,册尾有崇祯甲戌顾寿潜跋,是研究顾绣的重要史料。韩希孟注重对质地的摹仿,力求细腻逼真,灵活使用多种针法,如用“冰纹针”绣出蜻蜓翅上的纹理,用“锦纹绣”表现人物袍服上的花纹,形成了独特的丝绣语言,创造了刻丝和绘画无法替代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顾绣的艺术表现力。韩希孟的绣作存世较多,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元名迹册》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花卉虫鱼册》等。韩希孟的作品上,并不像其他顾氏女眷一般仅绣出“皇明顾绣”或“虎头”印,而是添加了“韩氏女红”、“绣史”等绣印,这种突出的个人风格是韩希孟绣艺成熟的标志,也是观赏绣朝向艺术道路发展的见证。
  民间的观赏性刺绣在晚明时期蓬勃发展,在顾绣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性绣种。文人凌义渠曾记述了会稽刺绣的面貌,并与顾绣作比较:“会稽宣绣方之上海顾绣,适堪姨姒友人。见贻分丝观音一幅,针锋细贴,殆类白描,女工之佳者也。”凌义渠以“姨姒友人”来形容顾绣与宣绣的相似,说明闺阁画绣的发展在南方具有近似的风格特点。清人对明代观赏绣也有不少的记载,毛祥麟在《墨余录》中对上海另一顾氏家族的刺绣技艺极为赞赏,记曰:“我邑顾绣之妙,冠绝天下,然人但知露香园遗艺,而不知大理寺评事顾砚山家,尤为精绝。砚山宦囊素厚,好蓄姬妾,不以歌舞宠,惟以刺绣品高下,故虽束发女童,亦解擘丝辨色。”这些闺阁刺绣精妙之极,以至于彼时的富商大贾慕名而来,“以紫金环、碧玉如意及周昉《美人图》易去,价值六百金”,说明时人对高档绣品的喜爱。
  由此可见,晚明时期观赏绣的精品主要出自受过良好教育的闺阁女子之手,题材兼容并包,成为别具一格的绣种,且影响了女红技艺发展的方向。闺阁画绣以其工细雅致的风貌而倍受世人爱重,且成为文人收藏的对象。世家权贵也不免附庸风雅,以自家女眷擅绣而竞相夸诩,使闺阁画绣逐渐风靡开来。浙江博物馆藏有明人孙熊兆所绘《倦绣图》一轴,绢本设色,作于崇祯庚午(1630年),表现了闺秀在庭院中刺绣的闲适情景,可谓是明代闺阁刺绣的写照。
  自明代末期开始,观赏绣成为商品,并有专事此业的绣娘,甚至有文人士子嗜好刺绣。由于文人的介入,赞美刺绣的诗文一再见诸雅集,收藏品赏刺绣成了一种流行的风尚。明末文人徐树丕曾在《时尚》一篇中写道:“近日嘉禾之黄锡洪漆,云间之王铜顾绣,皆一时之尚也。”
  清代延续明代观赏绣的发展,地方特色更为突出,宫廷绣与民间绣相互参照和借鉴,绣品中又加入了博古、清供等题材,面貌更为多样化。为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刺绣还与绘画、观赏性缂丝相结合,以画补绣,以绣补缂。
  绣工群体不再拘于女子,男子也颇多从事刺绣者。清人宋琬在《为吴园次题顾绣花鸟册》中称:“刺绣独云间最工,而皆以顾氏名。吾初疑其闺闱女子所作,今在云间乃知,工人半男子,十指如锤而有针神之巧,且习其业者甚众,几于燕之函而粤之鏄矣。”可见,刺绣已经成为一种行业,从业者甚众,以“女红”称之已不确切。清代的地方性刺绣中影响较大的有京绣、粤绣、湘绣和苏绣,被称为四大名绣,观赏绣主要集中于宫廷和江南地区,其中京绣和苏绣较有代表性。
  观赏绣的商品化必然导致操作流程化和粗制滥作的出现,这在清代已表现得十分明显。绣庄所售之绣品,往往以顾绣为幌,实则为各种实用绣,或者是绘多绣少的粗滥之作,顾绣所蕴含的书卷气息与雅致情趣,在商业化过程中渐趋消散,仅有宫廷的少量高档制作中,才可重寻古雅意味。清代传世的观赏绣品极多,但品质良莠不齐,高档品多来自宫廷,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阆苑长春》,原册为十二开,绣书画各十二幅,将四时花卉按时节次序绣于绢地上,手法极为写实。
  四、沈寿引领的近代观赏绣变革
  清末民初,西风渐入,观赏性刺绣受到西来文化的影响,在风格和语言上都发生着变化。清末的闺阁刺绣颇多名家,她们通诗书,晓画理,所制的观赏绣逐渐打破了传统样式,衍生出时代新风。在这个嬗变过程中,沈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沈寿原名云芝,出生于苏州,七岁始习绣,十五岁时已有声名。光绪三十年,其绣品被选为慈禧七十大寿的贺礼,慈禧甚为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二字,赠予云芝夫妇,她遂更名为“沈寿”。1905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赴日考察,研究日本刺绣和西洋绘画,收获甚多。以传统的苏绣技法,表现西洋绘画较为困难,对此,沈寿自创了一套用针配色的原则:“影因光异,光因色异,执一色以貌之而不肖,潜心默会,乃合二三色穿于一针,肖焉。旋悟虽七色可合而和也,分析之,虽百数十色亦可合而和也。” 她吸取西洋绘画和日本刺绣之长,关注对象的结构和体积感,在配色上也打破了柔婉清新的传统苏绣风格,大胆塑造光影效果,赋予作品极强的实体感,被称为“仿真绣”、“美术绣”,完成了近代刺绣史中的重要变革。(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