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评《洛丽塔》中的儿童异化现象

作者:孔敏敏 更新时间:2014-12-29 16:0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儿童;异化
【职称论文摘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其经典作品《洛丽塔》中描绘了一个被异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作为弱者被异化为了“非儿童”,伪成人。洛丽塔童年秘密的丢失,儿童天性和本真的压抑以及自我身份的缺失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只有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才能帮助儿童回归童年。

       二十世纪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因其所著的小说《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和《普宁》而久享盛誉,其中《洛丽塔》这部纳博科夫的中意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一部真正的大作。尽管对小说《洛丽塔》争议颇多,但是这些争议却为《洛丽塔》的销售做了最好的宣传,也让小说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成了名人,成了很多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一、 文学中的“异化”
  “异化”作为一种理论,其存在的时间并不久,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已经有着长久且复杂的历史。在哲学范畴中,“异化”主要是指主体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本身。而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包罗万象的概念,“异化”主要来源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借用“异化”这一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分析过异化,并提出了重要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用劳动异化理论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其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即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类本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在本论文中异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异化指的是人类与其外部世界,本身,以及其他之间的异化。在“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被命运和上帝所遗弃,成为了一个自我异化的典型。
  经典作品《洛丽塔》在二十世纪曾备受争议,一度成为热点话题。而如今《洛丽塔》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被异化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角色都用他们各自的方式传达着异化信息。作品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恋故事。《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的自白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求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在其阐述的这段畸恋故事中,不但有男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也展示了女主人公洛丽塔与朋友之间,与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其自身的异化历程。
  二、 《洛丽塔》中的儿童异化
  当今社会,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那些类如女性,大自然,被殖民者,以及黑人等的弱势群体也在逐渐的回归自我。而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儿童,不但没有找到回家的路,反而在成人世界以及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失去本真,越走越远。作品《洛丽塔》中女主公洛丽塔已经被隔离在了她的童年世界之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些儿童难免会被这四个世界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抛弃,但是即便失去了朋友他们还有父母或者老师,并且时间并不会持续很长,只是暂时的状态。但是,如果在童年的世界里长期被陌生化,边缘化,麻烦恐怕就不期而遇,被异化是在所难免的了。正如洛丽塔,她则被异化为了“非儿童”,“伪成人”。 因此本文利用相关异化理论从儿童之间的异化,儿童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异化,以及儿童自身的异化三方面探究了《洛丽塔》中的儿童异化现象,揭示了《洛丽塔》中所体现的“童年消逝”的沉重主题。
  (一) 儿童之间的异化
  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儿童心理学中称之为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也可称作社会关系,友伴关系。它是建立在儿童之间的一种关系。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实现都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判定一个儿童的个性特点,行为能力也离不开别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年龄小的时候相互作用的对象基本上是其家长。但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认知能力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与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的机会越来越多,相互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一个正常或者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或者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品中女主人公洛丽塔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由于缺少家庭的关心,她很多的东西都是从其朋友或者同学那习得。当洛丽塔和她的一些同学参加夏令营的时候,她学会了如何表现的成熟,甚至了解了关于性爱的一些事情。这种所谓的成熟是肤浅且虚假的。事实上洛丽塔与其同学之间的性爱游戏已经使他脱离了儿童的世界。
  (二)儿童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异化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影响下,洛丽塔心理上逐渐趋于成熟,儿童的天性也在逐渐的泯灭。作为一个绝望的孩子,她以与恶魔做交易为代价来获取物质上的满足。儿童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亦被异化了。本文中社会群体主要指的是家庭和学校。
  1. 儿童与家庭之间的异化
  由于缺少父爱和母爱,洛丽塔在性格上有很多的缺陷。在美国,个人被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家庭影响。孩子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往往是家庭,因为家庭是一个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因此孩子在第一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最牢固的,对身心影响也是最大的。
  纳博科夫笔下的洛丽塔成长在一个缺少母爱和父爱的家庭。其母亲夏洛特性格怪异,既是一个失败的女人,也是一位不负责任的母亲。这也难怪母女双方互相憎恶彼此。亨伯特,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父亲”却成为了少女洛丽塔的“老男人”。亨伯特和夏洛特的婚姻正是建立在能与这个娇艳可爱的“女儿”洛丽塔朝夕相处。亨伯特利用这种父女法律关系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带着洛丽塔出入美国的各种旅馆以满足他的恋童情结。在这个被异化了的家庭关系中,洛丽塔离她的童年世界越来越远。
  2.儿童与学校之间的异化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金河岩,2008)。对儿童来说,学校是一个可以交到朋友,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但是,在作品《洛丽塔》中学校并没有在引导洛丽塔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洛丽塔》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之后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对美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美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受此影响,学校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功利,许多学校开始组织假期野营。洛丽塔所在的寄宿学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所关心的学生怎么去适应社会,实用性大于一切。受此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偏重实用性,疏于伦理道德的讲授。在作品中,学校误导了孩子,并间接导致洛丽塔提前进入成人世界。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