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感与古代诗人诗歌创作

作者:杨萍 更新时间:2015-08-01 10:5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灵感理论;诗歌创作;灵感获得
【职称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对灵感现象的讨论,起源甚早,古代诗人们也已经注意到诗歌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并颇有见地,无论于理论还是具体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有言,人“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说明人有别与“无识之物”,贵在人之“心”,人之“性灵”。“灵感”是艺术家创作中“性灵”之特殊状态,人之灵感与古代诗人诗歌创作亦有很大关系。
一、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很多关于灵感的说法,基于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稍纵即逝的特点,加之古代人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古人文人常常将灵感称为“天机”、“感兴”、“灵光”之类,充满神秘色彩。正如唐僧皎然在其《诗式》中形容作家灵感来临之时的状态:“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中国古代文论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灵感”的讨论,若论兴盛,则兴于六朝。其中具有发端意义的是陆机之《文赋》,继其之后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二者都对“灵感”现象进行了探讨,并作了生动的描绘。
陆机《文赋》中有言: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反映出灵感来临时与灵感消失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当灵感来临之时,“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文思喷发,一泻千里,言涌若泉,万象纷呈,随意挥发。相反当灵感消失之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尽管凝神聚力去探求其深奥,也只能感到力不从心,“非余力之所勠”。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说明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的特点。正因为知道灵感来之不易,来去无踪这个特点,唐代诗人李贺骑驴上路,必挂一锦囊于驴后,灵感一来即写下诗作投于囊中,以此写成许多佳作。
南朝梁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章的构思需要灵感,而灵感的出现需要借助于想象,“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神与物游”,才会激发灵感,最终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出人意料的佳作。
对于灵感的探讨并未间断,到了唐代文论家们对灵感这个奇妙的现象继续探讨,其中以日本来唐大师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最为突出。他认为“感兴”是“势”。“感”即感物,“兴”即灵感。
这些文论家们对于灵感的探讨以及形成的理论,指导着古代文人的创作,当灵感袭来之时,文人们及时捕捉灵感,创下无数文化瑰宝。
二、灵感与古代诗人诗歌创作
创作往往需要灵感,如果人的灵感突现,如果能及时把握,常常能够创作出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一些艺术大家,在灵感中创作的作品常常是同行不可超越的,不可复制的。在我国,古代诗人们已经注意到诗歌创作中的灵感现象,亦对于创作中的灵感现象颇有见谛。如南宋陆游《文章》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苏轼《腊日游孤山惠勤惠恩二僧》亦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求难摩”。南宋姜夔在其《诗集·自序》中描绘灵感“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通过他们的言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的诗人们已经认识到灵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创造性特点,得之不易,失之难来。且一些关于古代诗人创作的小故事亦可以佐证: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创作《登池上楼》,当其写到“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之时,便思绪阻塞,无法继续下笔。晚上睡觉梦见其与族帝谢惠连相聚谈诗,忽然吟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时从梦中惊醒,便立马起床执笔写下这两句诗,这两句也成为其传世名句。即便只是传说故事,也足以证明灵感的涌现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唐代诗人贾岛是一位锲而不舍的苦吟诗人。《唐才子传》里记载了关于他作诗苦思与灵感相结合的实例: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另据《冷斋夜话》载,“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由于催租人的突然打扰,打断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再也吟不出下文了,由此可见灵感来之不易,失之难复。
三、古代诗人灵感的获得
有些诗人可能天生聪颖,才思敏捷。但在诗歌创作中,更为重要也是诗人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文思,令思想腾飞,创作出富有灵性的诗歌。作为诗歌灵魂的“情”,拥有广博的学识,才能使诗歌感情表达的更准确;拥有丰富的经历,才能使诗歌情感表达的更为真切、动人。
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谈美》中曾说:“杜工部常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工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根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工夫中来的”。确实杜甫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他少年时代就熟读儒家经典、历史史书和文学作品。此外其从十九岁就开始了漫游生活,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和挚友,这为其后期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的安史之乱更让其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些切身感受他真实的表达在了其诗歌作品中,被我们称之为“诗史”。另袁守定在其《占毕丛谈》中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诗人贺知章称为“谪仙”的李白,“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声之区,亦何所不登眺”,这些地方几乎布满大半个中国,在这期间,他求仙访道、交友甚多,同时也饱受了人生之酸甜苦辣,所有这些经历成为其诗歌作品之土壤、之根基所在。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