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语言偏离的认知过程分析

作者:许月华 更新时间:2015-11-12 12:2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偏离;情感;认知
【职称论文摘要】
在诗歌这种话语方式中,诗人常常借助于语言偏离来实现表情达意的语用效果。从诗歌语言的多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古诗中偏离手段的运用,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诗人选择偏离的心理过程。分析表明偏离的使用可以凸显诗歌的中心内容,形象并贴切地映射诗人的内心情感。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5-0092-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14
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发话人为了某种交际意图,有意识地背离普遍的语法规则或语用准则的语言使用现象,被称为语言的偏离。诗歌即是一种偏离。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志趣和个性风格的文学体裁,诗歌对语言偏离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孙丙堂系统分析了英语抒情诗中各种偏离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偏离手段可以凸显诗歌的中心内容,映射诗人的内心情感[1]。于建华认为偏离是诗人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并系统分析了英诗语言的偏离手段及其审美效果[2]。对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为对偏离的效果和手段的分析,罕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系统研究诗歌语言偏离的动因,将古诗中的偏离和诗人选择偏离的认知过程结合分析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借鉴白红爱的研究成果[3],分析读者理解偏离的认知过程,进而得出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选择偏离的意图和认知过程,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偏离的认知理据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语言偏离的运用
诗人为了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凸显和丰富,会创造性地使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单位,进而打破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对于常规范型的期待。这种创造性的语言被称为语言的偏离。
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主要包括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情感层五个层级。语音语调与意义建构属于语言层面,语言的常规(norm)与变异(deviation)的对立与统一产生语言的张力。同时,语言是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情感层的物质载体,这三层也属于偏离研究的范围。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将两种或几种类型的偏离交汇融合在一起,达到传情达意的语用效果。
(一)语音语调层的偏离
音乐性是诗歌文体的首要特征,同时也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音偏离”是“转韵”手法的运用。如谢灵运的田居诗《田南树园激流植楥》,全诗押“东”韵,而“江”“窗”二字属“江”韵,本不协调。在这里,“江”变音读成“工”,“窗”变音读作“充”与“东”韵相协调。诗里描写了优美的田园环境,景物描写很精致,层次感极强,有些动词用得恰到好处,见出了作者的情致,加上诗人对“转韵”手法的运用,更突显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二)意义建构层的偏离
意义建构层的偏离首先是词汇偏离(lexical deviation),即偏离或者违背词汇常规的用法,如改变词汇的词类。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吹绿的意思,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突显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句法偏离(syntactic deviation)指在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方面偏离或违背语言常规,如“倒置”(inversion)就属于句法偏离的一种。诗人不按正常的顺序排列句子成分,既是为了突出某一层意思,也有适合韵律节奏的考虑。
(三)修辞格层的偏离
诗歌情感能得以生动地体现,主要借助隐喻来实现。隐喻是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很重要的偏离手段。将隐喻用得出神入化的代表作是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的最后三句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人比黄花瘦”堪称绝句。以黄花来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表达了作者的忧郁和悲伤的思念之情。一个“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
(四)意象意境层的偏离
意象意境层是修辞格层所指向的目标,也是文学作品结构中最关键的层次,是文学作品之为文学的本质所在[4]。周密的《献仙音·吊雪香亭梅》中的抽象意象“飘寒”和“吹冻”中的形容词“寒”和“冻”被名物化,并用作动词的宾语。不说天飘寒雪,而说是雪“飘寒”;不说冻气入云,而说云在“吹冻”。这即突出“寒”与“冻”,又显得较为活泼。这样的偏离与张力,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宋亡国的哀伤、悲愤之情。
(五)思想情感层的偏离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阕描述了诗人少年时涉世未深,乐观自信,却故作老成,勉强说些“忧愁”之类的话,下阕描述了诗人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深,充满报国热情。他力主抗战,收复失地,却不得赏识,屡遭排斥,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只得故作闲适洒脱地说秋天天气变凉爽了。少年时看似忧愁实则欢愉与而今的貌似闲适实则愁苦,诗人将这种矛盾对立的心情统一起来,表现了他饱经忧患,对国事那种日非自叹无能为力,那种深沉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让人为之动容。
二、语言偏离的认知分析
偏离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使用手段,其目的是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产生突出的效果,被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前景”(foregrounding),与“背景”(backgrounding)相对。读者在欣赏一首诗时,最注意其不同寻常的部分,正常的语言如同“背景”,偏离的语言正如被置于前景的“突出”部分,吸引读者去揣摩其内涵,进而体会其蕴藏的思想与情感。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认知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与情感脱离。诗人进行诗歌创作表情达意的认知基础可以通过接受心理学和图式理论等相关理论得以论证。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