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语言偏离的认知过程分析(2)

作者:许月华 更新时间:2015-11-12 12:2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偏离;情感;认知
【职称论文摘要】
(一)语言偏离的认知基础 在姚斯的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5]。


(一)语言偏离的认知基础

        在姚斯的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5]。任何一部处于独立状态的文学作品,都是借助于作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获得关联和统一。“期待视野”包括两个层面,既指作家层面的预期期待,又包含读者层面的审美期待。要让自己的作品被读者接受,诗人就必定要考虑读者的期待因素。所以诗歌的偏离是相对于读者或读者群对常规范型的期待而产生的,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语言创造行为,而不是绝对的。当读者判断出语言单位偏离了它的常规范型时,人们对其产生的期待就会被打破。 

   语言中各个语言单位是相互关联的,小的单位是更高一层单位的组成部分。一旦在大脑中固化,这些语言单位就会作为一个整体,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图式作为某一事物具体构成的框架,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装置,具有预期的作用,为人们理解某种事物提供积极的准备状态。人们对某事物的发展过程、环节和语言材料将要涉及的内容产生一个预期。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这种预期和期待跟阅读几乎是同步的。由于文学语言单线性的特点,作家创作时无法将整体创作意象和盘托出,而只能继时性地线性展开,整体意象被分解。一首诗作为整体成为一个图式储存在诗人的大脑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把单个意象整合成新的整体意象,在理解了整首诗的基础上才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情感。本文以诗歌这种文体为例,来证明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是经过认知分析后才将个人心理情感以偏离常规的范式外在化。
(二)偏离——打破人们的期待
Cook将语篇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使已有图式得到进一步巩固的语篇(schema reinforcing);二是保持已有图式的现状的语篇(schema preserving);三是破坏并重组已有图式的语篇(schema refreshing)[6]。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第三类。语言偏离主要涉及有关世界的图式和有关语言的图式的重组,Cook将语类结构的图式从语言结构的图式中分离出来。语言的偏离只有在语言结构的图式被破坏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
三、语言偏离的认知过程
在语篇信息论中,交际概率与信息度成反比:一个言语生发物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可预示性愈小,其信息度便愈高;反之亦然。言语生发物的可预示性取决于交际预期。交际预期可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第三种预期是基于语篇类型的预期。语篇类型能够反映语篇世界、知识构型以及语言表现形式的典型特征,因此对言语发生物具有一定的预期作用[7]。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类型具有很高的信息度,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复杂的认知分析,才能够领会诗人所饱含的深情。
(一)判断语言的偏离
阅读诗歌时,读者首先要判断出语言中的偏离,也就是在整合新信息时首先要判断该语言是否符合根据原有的图式作出的期待。Graesser的SP+T(the Schema Pointer plus tag model)模式有助于人们做出对语言做出判断[8]。该模式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不同的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以不同的内容图式表现出来的。每一种图式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称为典型特征(Pointer),它与图式的原型结构相一致,能将该事物或现象指向它所属的图式;第二部分被称为附加特征(tag),这部分与图式不相符或无关联。当新信息进入记忆系统表现为对原有图式既有联系又小有区别或对图式的偏离时,读者就可以断定它属于语言偏离。
(二)激活偏离使用的语言单位
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发生偏离。而语言层面上的任何一个单位一旦在人脑中固化,成为一个图式,即使它的某一部分发生了偏离,其余的组成部分仍可以激活整个常规范式。Harris运用McClelland和Runelhart的互动激活模式,以习语为例来解释偏离常规的词汇激活人脑中完整图式的过程,并将这一激活过程称之为“先锋激活”(priming)[9]。研究显示“先锋词”(prime)作为先出现的词,总能激活紧随其后的与之语义相关的词语。
使先锋激活得以实现的机制包括扩散激活和语义整合,两者通常同时起作用。扩散激活指语言单位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网络,那些在语言结构上经常同时出现并在语义上相关的语言单位之间具有最强的联系。一个先锋词的出现会顺着这种关系网络扩散开来,从而激活与之相连的目的词[3]。语义整合指的是一个目的词往往很容易被同属于一个语言概念的图式网中的先锋词所激活。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自动地将语言单位的意义与它所出现的上下语境相整合[3]。两种激活机制总是同时在起作用,下面以修辞格层的偏离——隐喻来分析两者是如何共同起作用使读者脑中整个认知单位得以激活的。
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全词以“薄雾”“浓云”等意象开头,作为先锋词“薄云”“浓雾”会激活读者大脑中与这一感情基调及语义相关的语言单位。前文呈现的所有意象意境在语义上相互关联,也为最后的“瘦”字奠定了悲凉凄苦的基调。读者要理解词人是用“比瘦”来隐喻自己的忧郁和思念之情,就需要从整个特定的诗境去理解,因为一首诗是一定诗情诗境的整体,每一句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片段。人们总是自动地将语言单位的意义与它所出现的上下语境相整合,这时候语义整合就起到了作用。通过两种机制的相互作用,读者就不难理解词人是通过描述重阳节把酒赏菊,烘托出一种凄凉寂苦的氛围,表达思念丈夫的孤寂心情。
(三)偏离所产生的语义映射

  通过认知单位的激活机制可知,一旦语言结构作为整体在大脑中以图式的形式储存下来,它的某一部分发生偏离时,其余的结构仍能激活整个常规范式。此时常规范型成为背景,偏离的部分成为前景,前景被背景突显出来。语义映射将被突显的意义追加到背景意义上,丰富了偏离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映射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创造、传递和理解意义的认知能力,能够在不同的认知领域之间产生。正是这种认知能力使人们可以理解偏离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也使得人类的语言具有了创造性。Fauconnier列举了三种映射[10]。

        投射映射是将一认知域的某一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3],隐喻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诗人在诗歌创作时会使用大量的隐喻。有些映射由于长期使用而固化,这时的投射映射在一定程度上就自动化了。有时投射映射是对语言的创造性的使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暂时的。这种映射使得语言表达式之间建立了新奇的联系。如“人比黄花瘦”这句便属于投射映射。人和黄花属于不同的基本范畴,其间虽有差异,但是作为生命体,存在很多相似性,基于这些相似性产生出这一新奇的隐喻表达式。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