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鬼尚未终结——冀东音乐 “丰南篓子灯”的研究

作者:湛洋 更新时间:2013-04-12 00:0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冀东音乐 丰南篓子灯 傩舞 篓子秧歌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对作为“傩舞”的冀东音乐“丰南篓子灯”及根据其创编的“篓子秧歌” 进行了研究探讨, 分析了“傩舞”在演化为篓子秧歌的过程中产生的随意性、舞蹈性、娱乐性等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篓子灯”的发展方向应注重其仪式表演等新思路。

     我国的傩文化历史悠久,在《论语·乡党》中曾提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孔子遇见民间的祭祀活动时,他会穿上朝服,很恭敬的站在东面的台阶上。河北唐山的丰南篓子灯就属于这类的“乡人傩”。
  一、篓子秧歌前身篓子灯的由来及原貌
  1、艺术起源
  中国的民间艺术,更是体现了民众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浓厚色彩。河北丰南东田庄傅庄子村位于渤海的边缘地带。这里的篓子灯会由来已久。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里的篓子灯会是世代相传下来的。最初是因为这一带时常闹瘟疫,这里穷又偏僻,缺医少药,村民们生病后因为没有钱医治,就只能听天由命,很多时候就是眼睁睁的等死。原始傩祭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面对无法理解、无法预知、无法抗拒的事情后期盼神灵庇佑的一种做法。于是每当瘟疫流行时,大家就用这种家家都有的打渔用的篓子、扫帚等,在上面刻画出恶鬼的样子,晚上的时候在里面点上油灯,戴在头上敲锣打鼓的跳舞。想用这种办法把瘟疫吓跑。明朝嘉靖年间村西头建了药王庙,自此篓子灯会就由庙里和尚出资组织,于是形成惯例,每到过年都要闹一次。人们都期盼着经过这样一闹可以驱疫避邪、祈福镶灾,保佑来年能够事事顺利、四季平安。
  2、角色安排
  篓子灯的表演角色和形式内容体现出民众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丰南篓子灯的表演内容是《五鬼闹判》。最初的篓子灯中固定的角色有六个,分别是一个判官和五个小鬼。到后来出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小鬼的数量不再固定为五个,但判官只有一个不变,因为判官是篓子灯会活动中的主要角色。
  3、伴奏音乐
  传统篓子灯的伴奏乐队全部由打击乐组成,一般为七个人。五个在前面,为舞篓子灯的伴奏。一个鼓手在中间,两个人打大铙在鼓的右边,两个人打大钹在鼓的左边。鼓由两个人抬着,边走边打。还有两个人在后面,一个人打小镲,一个人打小钹,专门为点灯的伴奏。锣鼓点比较单一,是在满族秧歌“老三点”的基础上做简单的变化而成。乡民们把虚幻飘渺而又十分敬畏的鬼神具象化,并公然把他们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戏弄,其创造魄力可见一斑。
  4、道具特色
  篓子灯的名称即源于表演者面具的制作材料——篓子,一种由当地盛产的芦苇编织而成的生产生活用具。最初的篓子灯中有六个固定角色,分别是一个判官和五个小鬼。人们选用大约一尺半见方的篓子,先用墨笔在上边画出眼睛、鼻子和嘴巴的部位,然后剪成洞,里面衬上红、绿、黄等各种色彩鲜艳的彩纸;再用彩纸剪出眉毛、耳朵和犄角贴在篓子上面。用一个底大概一尺见方的疤拉筐倒扣在地上,在疤拉筐底上捆个油灯或者蜡烛,把先前做好的篓子扣在上面。之后再把各色彩纸剪成一尺来长的纸条在篓子口贴上一圈、垂下来,用来遮盖和装饰下面的疤拉筐。所有角色的面具做法基本相同,因此脸谱模样也基本一样。演出时,点燃捆在筐底的油灯或蜡烛,小鬼扮演者举着疤拉筐跳舞。
  5、仪式过程
  每年从农历正月十四傍晚开始,到正月十六晚上结束,连闹三个晚上。在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挂起红灯,准备好鞭炮。篓子灯会晚上六点左右表演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领会,他手里拿着一面大锣鸣锣开路。五个小鬼前二后三排成两排紧跟领会后边、边走边晃。判官跟在五个小鬼后边。后边一前一后跟着两个拎篮子的人,前面的负责在每家门前放上一盏灯,后面的负责点灯。灯是用彩纸做成的莲花灯。队伍走到街口或是胡同口要放三盏灯。看热闹的观众也并非是“篓子灯会”的局外人,他们与表演者密切“互动”。队伍走过哪家门口,哪家就马上燃放鞭炮,在门口撒上草木灰来驱邪避凶、把疫鬼挡在门外,以此祈盼来年家里人人平安、五谷丰登。队伍挨家挨户转完之后,到了正月十六晚上回到药王庙举行最后仪式,将那些被家家户户拒之门外的“瘟神役鬼”通通烧掉。
  人们借助篓子灯会的形式发泄了对瘟神和妖魔鬼怪的愤恨,体现出民众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勇斗鬼神的团结力量。这种驱鬼仪式世代延续、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张破除迷信,曾一度禁止篓子灯会。但村民们闹篓子灯会的愿望强烈,于是又开禁。文革时期篓子灯再度作为封建迷信活动被禁止。1994年政府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篓子灯会再度兴起。它的起伏兴衰证明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这项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顽强生命力。
  二、现代文明赋予篓子灯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篓子秧歌是在篓子灯的基础上创造加工而来。它将原始篓子灯的传统内容和秧歌舞的表演形式揉到一起,比较篓子灯,在很多方面均有很大突破,既保留了其人文价值和本质特征,又增加了欣赏性。
  1、表演面具既体现了新时代的审美追求,又不失原本的人文含义。
  其面具沿袭了原道具材质,依然是在把脸谱做在篓子上。但其制作一改过去的恐怖而力求善美,使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脸谱仿用了杨柳青画的形式。角色除小鬼的角色和数量保持不变外,判官已经由龙王取代,并充实了四种角色,即男青年、女青年、老人、儿童。演出人数多达三十六人。男女青年均是浓眉大眼,老人和蔼慈祥,儿童天真可爱,小鬼的脸谱虽然有的也画上了血盆大口,但不诡异狰狞。龙王威严而有气势。所有的篓子顶面上都贴着“吉”或“寿”字,背面都贴着“福”字,代表着幸福吉祥。整体来看,篓子秧歌的面具不但色彩鲜亮,而且慈眉善目,可爱而又有亲和力。
  2、表演内容已经由单纯地驱逐鬼疫融入了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讴歌。
  现已成型的篓子秧歌以渤海渔民的打渔生活为背景,将原始篓子灯的傩祭内容及形式融入其中。整个作品分为“开场舞”、“海祭”、“海博”、“海欢”四个段落。第一段 “开场舞”,“男青年”、“女青年”、“老人”和“儿童”依次上场,“男青年”的动作刚劲粗犷,“女青年”的动作妩媚柔情,“儿童”的动作天真活泼,“老人”的动作缓慢稳重。第二段 “海祭”的主角是“龙王”。“龙王”身披大红色斗篷站在车上,在“老人”和“儿童”的簇拥下出场,“男青年”和“女青年”单膝跪地、迎接“龙王”。“龙王”威风凛凛,其他演员毕恭毕敬,严肃、庄重。此后是“祭祀庆典”,女性舞蹈、男性舞蹈和“龙王”与民同乐舞蹈相继出场。第三段 “海搏”中“小鬼”上场,“龙王”带领众人降服了“小鬼”,表现了渤海儿女勇敢无畏和团结拼搏的精神。第四段 “海欢”,人们在热闹祥和的气氛中欢庆胜利,表现了渤海儿女与海同欢,喜庆丰收的场面。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