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简论

作者:张纯纲 更新时间:2010-09-16 10:2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伏尔盖特;移情;审美经验
【职称论文摘要】
伏尔盖特是西方移情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纠正了利普斯的移情美学的心理学倾向。以“他者的自我的确认感”为移情的基础,对审美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伏尔盖特(Johannes Volkelt,1848-1930),这位年长于利普斯的德国美学家则对移情说美学进行了最后的系统的理论总结。伏尔盖特的美学代表著作为《美学体系》(1905-1914)和《审美意识论》(1920),目前尚未完整的中译本。所以本人通过相关选译的文著对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
  在伏尔盖特那里,美学不再仅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部分地恢复了哲学的特质。这与利普斯将移情美学视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过,伏尔盖特仍自圆其说地论证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的符合形式美的自然和事物,也不是艺术作品,而是人的“内心经验范围的活动”[1]这样对其的研究方法仍主要是心理学的,而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有了心理学的特质,是用心理学的方式来探讨美学的范畴,所以是审美心理学的。需要说明的是,伏尔盖特所理解的是审美的心理学,不同于费希纳的那种实验的心理学,他认为那些都是“前美学的”(“pre-aesthetic”),美学的心理学应该是“内省的--分析自己的美感经验和旁人向他所描述的经验。”[2]
  如何理解和分析审美的经验呢?和利普斯一样,伏尔盖特也认为要通过移情。他引用了认识论中的“确认感”这一基本概念。“确认感”分为“自我的确认感”和“他者的自我的确认感”。[3]移情的基础就是对于“他者的自我的确认感”。伏尔盖特认为移情的特征在于是一种“'客观感情'的突然显现”。[4]首先移情是把感情移入对象中,对象获得了生命,并把这种情感传达给了主体。因而人们所感到情感一方面不是自我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种现实的主观的情感,而是情感的表象。所以移情中的情感不是自我的情感,而是客观情感。其次,这种情感是突然显现地。人们把情感移入对象之后,会立刻地被这种“客观情感”所感染,它不需要联想为中介,具有直接性和突然性。最后,情感是从对象上直接显现出来的,与我们的感知是融为一体的。认为移情中情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是情感的表象而非自我的真实情感。这是他与利普斯的最重要的理论分歧。
  利普斯是将移情区分为实用的移情和审美的移情相类似,伏尔盖特也明确地区分了审美的移情和普通的移情,两者的区别在质的上面为普通的移情具有日常的功利性和思维的逻辑化和概念化,而审美的移情是无功利、无概念的。在量的上面审美的移情比普通的移情更为“强烈的、充分的和圆满的”。[5]就审美的移情而言,又分为“单纯的移情”和“象征的移情”。前者移情的对象为人,后者为非人的对象。认为“象征的移情在两种移情中是更为广阔和重要的一种”,[6]并又将之细分为以肉体为媒介的移情,经验的移情和直接的移情三个类型。
  对审美经验的移情论的心理学的分析,主要是四大审美规范,认为这是美得以实现的必需的法则。一是美在主观上是感情的直观,在客观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二是审美在主观上要把直观到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的部分来把握,而客观上对象也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表现出来。三是对主体审美态度的规范,要避免从利害的、道德的、认知的、宗教的角度来观照对象。四是对对象的规范,对象中要能显现出人类价值的内容。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醒尘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583.
  [2] [4][5][6]李斯托威尔,蒋孔阳译.近代美学史评述 [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58,68,62.
  [3] 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7.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