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的比较(2)

作者:张凤燕 更新时间:2015-11-12 12:0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野草》;中国作家作品;比较研究
【职称论文摘要】
研究者多从考察接受者和影响源在事实上的联系中,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承继关系,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因果关系的比较,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接受者的创作个性。当代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学者雷


研究者多从考察接受者和影响源在事实上的联系中,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承继关系,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因果关系的比较,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接受者的创作个性。当代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学者雷内·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指出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病,他认为“艺术作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个整体,从别处获得的素材在整体中不再是无生命的材料,而是同化于一个新的结构之中”[19]。
在比较研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求同虽然是比较研究的立足点,但不是比较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都是建立在‘求同’基础之上的,追求‘普遍’的乌托邦幻像使他们追求不同中的‘同’,对‘同源’模式和‘类同’模式片面地强调的结果是大量的变异现象被掩盖和忽视”[20]。在关于《野草》的影响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开始有意识地在比较中去探究变异和差异性。如李红云在她的研究中既发现了彭燕郊的散文创作接续了鲁迅《野草》开创的“现代性探索的传统”,在对“人类灵魂的普遍隐喻”中,《野草》和《混沌初开》具有同质性,又发现在“黑暗的固守与光明的追寻”中,二者存在着异质性。正因为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彭燕郊“在新时期的散文诗园地里开出了极具诗人个性的奇葩”[13]。又如王志清在比较研究中并不完全拘泥于事实性的考察,而是在现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野草》精神与传统的追问,认为耿林莽延续了散文诗对于生命拷问的传统以及象征性表现的技法,而“在遭遇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的重压时”,他的“散文诗最令人发颤的是其中的忧郁内核”“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两个里程碑,两面旗帜,却是同一个传统”[14]。 类似于这样的比较研究,既能立足于“同源性”“类同性”,又能看到“变异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远浩一在《比较文学的两个支柱——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中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文学影响在不同民族间的转移并非原封不动的货物转运,而是‘生命体’的移植。要想明白输出者何以输出,接受者又何以‘有抉择地损益取舍’、‘汲取发扬’,那就得在影响研究中合理地结合进平行研究的成分”[21]。这种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而且非常有必要运用于具有可比性的作家作品之间。实践证明,在关于《野草》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反响研究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才能既理清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脉络,又进而能够把握其间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三、《野草》与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平行研究
《野草》“是鲁迅的哲学”[22],研究者们总是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这部最独特也最难读懂的作品,比较研究中的平行研究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王向远在《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提出平行研究的三种基本功能,进而形成的三种基本方法模式,即类同研究、互衬—比照式研究和反比式研究。在《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比较中,运用较多的是类同研究。其中马玉红《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23]和魏丽的《1925年的雪与两位诗人的感兴——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的比较》[24],基本属于简单比附的“A:B=A+B”式,即季羡林严厉批评的“X与Y”式的平行比较。这种模式非常容易操作,无非是拿罗列代替了比较,并不能帮助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样,要基于问题意识,有属于研究者自己的发现和创见。翻译家方平认为比较文学之比较,产生出来的应该是化学反应,他给出的方程式是A:B→C。方平认为这个“C”代表的是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不同层次的深度”,所以“C”才是平行研究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个“C”才证明了“‘平行研究’自身存在的价值”[25]。
“C”可以是对被比较作家作品的重新认识,如曾在佛文化与《野草》研究领域内取得系列成果的杜方智,他在《〈野草〉里的“过客”与柳诗中的“渔翁”》一文中,通过“过客”和“渔翁”这两个意象的比较,认为鲁迅和柳宗元的作品“都充满着浓郁的禅理诗情,都受到了佛文化的深远影响”[26]。该文在类同研究的同时,又从两类意象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受佛文化影响的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比照式的平行研究,得出“过客”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渔翁”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形象等较有价值的审美认知。

  “C”还可以是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提出,如翟业军在《行者的姿态——胡适〈上山〉与鲁迅〈过客〉对照记》一文中,通过对文本的比较,追问“在登山或者跋涉的过程中,两位文化巨匠的行走姿态到底有哪些相契处,又有哪些本质上的疏离处”,并最终“为当下思想界清理出两条发端于‘五四’的,既相互交融又彼此排斥的精神源流”[27]。该文通过归纳与分析,在类同现象中,抽象出了一种有启发、有新意的结论。

         但在《野草》与国内作家作品的类同比较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停留在一个作家作品与另一个作家作品的两项比较上,如《鲁迅〈野草〉与许地山〈空山灵雨〉之比较》[28]《〈野草〉、〈女神〉文学意象之比较》[29]《“过客”与“独语者”——鲁迅〈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比较研究》[30]《“落花”与“野草”——龚自珍与鲁迅之生命意象比较研究》[31]《沈从文早期散文的审美追求——兼与鲁迅〈野草〉的比较》[32]等等。这些研究尽管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结论又往往由于材料的两极性,而缺乏由众多事实材料而提炼为规律性见解的基础”[33]。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