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的虚化用法及其偏误分析

作者:杨喜刚 刘雪芹 更新时间:2011-06-07 15: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虚化动词;偏误分析;大学英语教学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大学《新视野第一册读写教程》语料库New Horizon Band 1 Work Book、权威的字典、语料库多种途径对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虚化动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揭示中国学生在虚化动词使用时的一些特征:搭配意识不强,语义模糊或笼统,使用不足和滥用的情况。考察也从一个侧面反

一、前言
  (一)研究对象
  虚化动词(也称为非词汇化动词)是指动词本身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而靠其后面的结伴词(通常是具有动作意义的抽象性名词或名词词组)来表达具体意义的动词。动词已经失去其实际词汇意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表明一种行为。如:在I took a rest中,took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的意义是通过名词rest表达出来的。虚化动词的含义丰富,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虚化动词可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英语中如do, make, get, give, take, have等动词就是如此。Parrot把它们戏称为“空心”动词,因为它们通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
  词语虚化是语言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人们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如从句法角度对轻动词的研究(Jespersen, 1965),从语法化角度对语义虚化的研究等。不过,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句法结构描述、历史演变及动因机制等(卫乃兴,2009)。随着语料库对词汇虚化现象的广泛研究,已引起了外语教学与教材编纂的关注(Sinclair & Renouf,1988;Willis,1990;Lewis,1993)。
  近年来,国外一些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呼吁注重动词的虚化现象,尤其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Halliday (2000)指出,动词虚化用法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结构,它能进一步明确小句过程的数目和特点。胡壮麟(1989)认为这种结构给英语增添了表现能力。Thomas & Meriel (2000)谈到,英语动词的虚化用法已成为一种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方法,采用语料考察法,考察典型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权威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ALD)(Crowther1995),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DCE) (Summers 1995)和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CIDE)(Procter1995)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语料库。考察动词虚化用法在大学英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旨在比较不同,发现问题,并利用考察结果指导大学英语教学。
  二、动词虚化用法是英语的常见现象
  (一)运用教材来考察
  以较常见的高频动词make和take为考察对象,通过统计make和take在,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语料库,通过统计make和take在《新视野大学英语》New Horizon Band 1 Work Book的出现频率及作为虚化动词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虚化动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考察统计数据见表1:
  动词take就出现了82次,而其中作为虚化动词使用就达到12次,虚化用法达到14.63%。统计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make和take的虚化用法是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用法。
  (二)运用字典来考察
  Eric & Philips(2001)就英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三本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ALD)(Crowther1995),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DCE) (Summers 1995)和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CIDE)(Procter1995) 对make的解释加以总结,指出它们虽然对make的含义分类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根据这三本词典,make有六个义项:
  Sense 1: produce, construct, create sth, e. g., make tea / a cake / a regulation / a rule.
  Sense2: do sth (perform the action of the noun collocates), e. g., make a speech/decision/start.
  Sense 3: cause a state/situation, e. g., make trouble/a noise, make sb. happy/ ill make sb. feel guilty/sick, make sb. captain/leader.
  Sense 4: cause/force sb. /sth. to do sth., e. g. , make the poisoned dog vomit, make sb. repeat the story.
  Sense 5: earn money, profit, e. g. , make his living, make money.
  Sense 6: All senses which do not belong to the above categories.
  其中make的第二个义项就是虚化用法。这三本词典都把make的虚化用法作为一个重要义项来解释的。
  (三)课堂考察
  笔者对have 和take这两个动词和另外两个具有动作意义的抽象性名词rest 和break的搭配考察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take不和rest搭配。 同时,又利用谷歌和百度两个搜索引擎来搜索他们的搭配用法,结果如下:
  三、虚化动词用法的偏误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卢桂荣(2005)考察指出:学生对动词虚化用法存在着严重的使用不足和滥用的情况。说明他们对动词虚化用法不甚清楚,在平时很少留意和操练,自然就无法运用自如了。这与虚化动词在英语中的频繁使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Eric& Philip(2001)运用语料库研究发现,CSLE(Chinese-speaking learners of English )和NSE(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在使用象 make这样的虚化动词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蒋春丽、周俊英(2007)《基于语料库的非词汇化高频动词“make”搭配》的研究分析指出:学习者与操母语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操母语者出现2次以上的搭配共20次;而中国学习者语料中,出现2次以上的搭配共52次。这反而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在make的使用上要多于本族语者。而它所搭配的词也相对简单些,这说明学习者过度使用这类高频动词,在另一方面也表明学习者在其他动词上掌握的匮乏。学习者的这些搭配,有的语义模糊或笼统,与本族语者搭配差别较大,这也就是“中间语搭配”。
(二)偏误原因分析
  造成中国学生使用虚化动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Carl James认为,错误产生的最终原因是学习者缺乏相应的目标语知识。因此,当学习者未习得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母语干扰就十分严重,由此形成的错误被称为语际迁移错误。所以,母语干扰是学生英语中出现异常搭配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学生常采用逐字逐词翻译的方法将汉语翻译为英文,从而产生不自然、不地道的搭配。如make dream(做梦),make law(制定法律),make student(做学生),make wrongs(做错事)用法就是这一类错误所导致的。学生英语中出现的异常搭配的另一重要原因和学生采用的策略有关,又称为语内迁移错误。如前面提到的学生使用通用词的趋向与学习者策略的使用不无关系。在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使用了一整套的策略,即回避交谈话题或放弃信息传递;使用可接受的或意义相近的语言形式代替己所不知的准确形式。这些策略的使用都可能导致学习者多用一般或通用的词汇。由于尚未掌握意义具体的、对表达给定意义更为适合的词语,他们就只得依赖熟悉的通用词,扩展其搭配范围,勉强表达意义(卫乃兴,2005)。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