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5)

作者:周楠 更新时间:2015-07-22 15:1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环境,河南,
【职称论文摘要】
[32]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河南的河渠修治、维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晚清时期的河政腐败与水利的失修 晚清时期河南的河渠修治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一定范围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总体上看来

[32]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河南的河渠修治、维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晚清时期的河政腐败与水利的失修
晚清时期河南的河渠修治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一定范围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总体上看来,成效有限,成绩乏善可陈。水旱灾害比清代前期更加频繁,由此引起的严重饥荒不断发生,尤其是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其严重程度为有清一代二百六七十年间所仅见。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晚清时期的河政十分腐败、水利失修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恶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中国所有的一切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这种贪污是产生饥荒、水灾、疫病的主要原因。”[33]晚清时期的河政十分腐败,以黄河的治理费用为例,河官贪污成风,冒领虚报、中饱私囊。据《清史纪事本末》揭露:“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食一豆腐亦需费数百金,他可直已。骄奢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34]南河总督潘锡恩“致仕回籍”后,竟“拥资数百万”,成为皖南首富。除贪污腐败之外,治河官员的昏庸无能,讳言灾情,视河工为儿戏,也是河政败坏的一个重要表现。光绪十三年黄河在郑州十堡决口前,十堡黄河堤岸已经十分危险,但身为河督的成孚却漠然置之。“迟至十日之久,危在顷刻之间,万夫失色,呼号震天,各卫身家,咸思效命,无如何于之上,曾无一束之秸、一撮之土,棘手待溃,徒呼奈何!”成孚仍奏报虚饰,讳决为漫,讳四五百丈为三四十丈,且称居民未伤一人”。[35]有清一代,首重治河,黄河的治理尚存在如此的严重腐败问题,其它河流的修治也可以想见。如绪十年(1884年),有人指出,河南省内农田水利败坏日久,特别是经过战争后,“地方各官直不知水利为何事,惟日持三尺法以催比征徭而已”。[36]
河政败坏所造成的水利失修现象十分严重。官府只顾苛敛而不顾水利,许多州县旧有沟渠堙塞日甚,水患频发。项城各乡,“民风凋敝,道路平毁,沟渠淤塞”;[37]鹿邑县境,原有沟渠百数十条大都堙塞,有的且垦为农田,农民“播种即毕,旱涝皆听之于天”。[38]像扶沟境内的蔡河、双沟河、惠民河等“衡决溃溢相仍,民不堪命”。[39]陕州境内的谯水、橐水,“稍有雷雨,即被暴水冲没……旱则水泉干涸,河底熯然”。光绪四年闰五月中旬,丁戊奇荒刚接近尾声,许多州县雨水较多,又成大灾。如叶县冲坏20余村民房5000余间,淹死数百人;南召亦许多农舍被毁,死数十人;宝丰水冲44村,坏民房近万间,淹死86人;鲁山沙河漫溢,大片农田被水。[40]虽然有鉴于此,河南巡抚鹿传霖于年初农闲时派员赴各州县,与地方筹商疏浚於浅河道,挑挖堙塞沟渠。在官府的督促下,有些州县也兴办了一些水利设施,但大都敷衍塞责。如安阳原有的天平渠,当地官绅于光绪五年(1879年)即筹划重浚,三年后修成,可惜“官绅莫肯实心任事”,工程草率,效益不著。[41]
晚清时期农业生产持续衰退、土质变劣、荒芜土地日渐增多,虽然与官府的横征暴敛,农民负担奇重,生活绝对贫困化等原因有关,但是水利不兴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光绪三十一年,社会人士称“豫省……沿河二十余州县,沙压荒地,一望无际……腹地平原虽皆土脉肥沃,然水利未兴,施肥化工之术不讲,以致岁率歉收,一亩之田,未获得半之效”。[42]如新安、渑池一带,旱地每亩收麦90多斤,如果有水灌溉,再加粪肥,可提高到200多斤。[43]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方出版物叙述,全省“一遇雨泽,即有漫溢之害;一经不雨,即有亢旱之害……荒地之多,甲于他省”。不仅沙地斥卤一望无垠,就是平原低湿地带,在南方均可以成为膏腴水田者,亦“任其荒芜”,村旁陇亩可耕之地,也听其荒芜不耕。[44]据1910年省内36个州县册报,共有荒地330多万亩。即使在耕之田地,也“大都卤莽灭裂,田多之户,即不免草率竣功,田少者又以无力养牛,暂假于乡邻,谷种入土即已”。[45]如武陟县道光前有耕地7 209顷,至清末只有6425顷。
与生态环境发生最直接、最重要关系的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曾雄生认为,传统农业反映出“人”、“天”、“地”、“稼”的关系,所谓“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其中“天”、“地”是自然环境,“人”、“天”、“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稼”兼具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人之所需与自然之可能,选择和种植农作物。[46]所以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清代,中原人为扩大耕地面积,进行了持续200余年的农业开发,从本质上说是与林草争地、与河道争地、与山林植被毁坏相始终。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虽然是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的,但持续人为的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又成为导致水土流失、旱涝加剧、沙碱肆虐、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遵循物质不灭定律,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不会减少,只要没有外界大的干扰破坏,就可以永续利用,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但是在半人工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因为人们每年需从农业生态系统中收获农产品,使部分物质流出了该系统,故每年都需要施肥增加新物质。农业生态系统越是高产,从中索取的物质越多,则每年要补充、输入该系统中的物质也越多。一味的索取,使系统内的物质越来越少,会导致土壤退化,农业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久而久之,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由于河南多数地区缺乏森林植被,农村燃料严重短缺,因而“土地里生长的一切都被农民收去,他们把残梗、叶片和草都一齐收去作燃料,地里连一叶、一草、一根都不留下,也不可能以草灰作肥料……很多的土地太贫痔了,或者是碳酸钠过多,……如果不充分施肥,种植就很难得到好处。 这种土地在一个贫苦人手里,几乎毫无用处。”(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