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学:“兴奋”与“紧张”之间(4)

作者:彭卫文 更新时间:2011-02-26 16:3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之间,紧张,兴奋,汉学,清代,
【职称论文摘要】
言下之意,儒学到了清代,似乎出现了集体失忆的状况,他们很难理解读书和治心、考订与议论竟然还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在汉学家那里,他们不仅仅漠视、淡忘,甚至在曲解儒学的旨归,对于这样一种淡忘,到了清季,学者


  言下之意,儒学到了清代,似乎出现了集体失忆的状况,他们很难理解读书和治心、考订与议论竟然还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在汉学家那里,他们不仅仅漠视、淡忘,甚至在曲解儒学的旨归,对于这样一种淡忘,到了清季,学者们逐渐的恢复了记忆:考证须学,议论须识,合之乃善识,生于天而成于人,是以君子贵学,学以逾愚,学而无识,则愈学愈愚。虽考据精博,颛门名家,仍无益也[34]。他们将这种携私报复的心理归结为尽在做“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即如江苏宝应学者成孺(1816-1883)所说:
  
  为己则治宋学,真儒也,治汉学亦真儒;为人则治汉学,伪儒也,治宋学亦伪儒……义理,论语所谓识大是也,考证,识小是也。莫不有圣人之道焉。事父母君,识大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识小也,皆师教所不废,然不可无本末轻重之差[35]。
  
  同时有很多置身局外的学者也恰能给他们勾勒出学问的旨归,例如清季文学家谢章铤(1820-1903)就说“考据实事求是,岂可厚非”,例如他说朱梅崖“读误本说文姑字注以夫母为大母,通人引之以为口实”是“太不考据之过也”,国朝通儒迭起,但汉学家们也并不“以考据而害其为正人乎?”[36]又如清代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就说:
  
  人生学何穷,当知寸阴宝。所难在实践,所尚在闻道。贫贱安足尤,戚戚丧怀抱。名理非空谈,训诂戒浮躁。术业分门户,聚啄特烦扰[37]。
  
  外界的认知往往如是,然而乾嘉之后,汉学有颓废趋势,岭南学者陈澧(1810-1882)却告诉我们,当时的宋学家在对待“汉宋之争”的问题上仍旧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汉儒说经、释训诂、明义理,无所偏向,宋儒讥汉儒讲训诂而不及义理,非也,近儒尊崇汉学,发明训诂,可谓盛矣,澧以为汉儒义理之说,醇实精博,盖圣贤之微言大义,往往而在不可忽也[38]。
  
  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两相不能谅解的局面最终还是得以终止,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汉宋之争”消弭的主导因素?
  张文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汉宋之争”的渐次消化与一整套西方的学科分类体系逐渐在中国流行密切相关,言下之意,所谓的考据、义理之争因清季以降“科学的统系”代替“经籍的统系”而全面瓦解,换言之,西方完善的学科体系不仅瓦解了“汉宋之争”,也因“汉宋之争”的接引而得以进入中国。言下之意,西方学科统系进入中国,恰假借数百年来“汉宋之争”对学者内心所造成的对立冲突,有意识的将哲学与科学对应我国古代经典学科体系中的义理学与考据学,汉学(考据学、实学、古文经学)十分强调名物训诂、无征不信,它与近代实证哲学所追求的经验事实与科学方法蔚为相似,而为汉学家们鄙弃的“以似乱真,汜滥日甚,至于诡托高妙,猖狂妄行,糟粕典籍,诋为俗儒”[39]的宋明理学,恰类似被实证主义学者们反对的形而上学。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对于经籍统系中的学者来说,不至于在准备接受时而堕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通统论之,张文绕开了既有研究中对“争”的过分关注,转而从汉学阵营及汉学家的内在心理因素进行了考察,围绕有清一代汉学家内心“穷经/进德”“考据/义理”的冲突与紧张,不管是死守汉宋门户还是主张汉宋调和,这种心理因素一直左右着清代汉学的发展,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尽管这种心理影响到了“汉宋之争”的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时期汉宋势力的消长,但是如果我们再从更细出考察,既然汉学家的内在紧张心理与“汉宋之争”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从通过检讨清儒各种学术笔记,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众多劄记中,我们是否还能换过一个视角,从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出发,对各个时期汉学家治学的心理特征再进行更为细腻更为详实的描述?如此,则更期待能拜读到张循先生的又一大作。
  
  [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重点项目《辩证法视野下的现代性批判》(项目批准号:10XZ-ZD-01)与西南政法大学重点项目《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学家记忆里的“汉宋之争”》(项目批准号:2010XZYJS167)经费资助。张循先生对拙文《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原载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汇刊》总第25期)的批评指正,深受感悟,谨致谢忱!]
  
  注释:
  [1]分别参见:《湘报》第2号,《皮鹿门学长第一次讲义》《皮鹿门学长第二次讲义》,载《中国近代期刊汇刊第二辑》第13、2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清]陈澧:《东塾续集》(卷4)第141页,收入沈龙云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编第77辑第762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亦请参见张 循:《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从陈澧的“汉宋调和”看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深层含义》,载《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29卷第4期。
  [3][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4)光绪广雅丛书本。
  [4][清]毛岳生:《惜抱轩书录序》,载《四库提要分纂稿》第549页,[上海]上海书店2008年版。
  [5] 《江子屏所著书序》,见[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3辑)第19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参看周积明:《乾嘉时期汉宋之“不争”与“相争”——以〈四库全书总目〉为观察中心》,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该文认为“乾嘉时期,在汉宋相争的同时,也存在融合、兼采的一面,但两者之间是有层次可分”,引自该文第1页;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该文认为“清代汉学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引自该文第44页,其余论著不尽枚举,大抵如是。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