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其成长环境

作者:江晓红 更新时间:2010-09-20 10: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创新人才;素质特征;成长氛围;培养机制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人的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校园氛围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三大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体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灵魂。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高校继承了教育积累的经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高校必须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融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
  
  一、我国人才目前的问题
  
  我国传统型教育是传习式、授受式的。从学校教育精神、文化的缺失到教学管理、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规范化、一体化扼杀了许多学生个性特长与才能,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的文化中“循规蹈矩”的价值观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早学到的东西之一。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规驯教育。学生死记硬背为考试获高分往往比琢磨思考并有所创新更容易得到嘉奖。随着我们日渐成熟,我们的想象力经历了“一个人运用想象力的多少同他因运用想象力而将受到的惩罚的多少成正比”的过程,我们受到的教育要求我们对不同寻常的事物说“那不切实际”,而不是“嘿,真有意思!我真想知道它将把我们的思维引向何处”。毕加索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艺术家,问题是如何让他在成年后仍然保持艺术家的思维。“按规矩办事”意味着“按照事物的现有模式进行思考”。而不向规则提出挑战至少会带来两个潜在危险。第一,它把你禁锢在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中,使你看不到那些或许更适合的方式。你只会按照自己的成见和设想去调整你的问题,使它适应你打算使用的那种解决办法。第二,一旦一条规则出现,即使最初制定这条规则的原因已不存在,这条规则也很难被废除。如果我们的思维中已经渗透了太多的规则,而它们过不了多久就都会发展成毫无根据的成见,有许多规则和成见比它们为之服务的目的寿命更长。
  我们教育体系建立在“寻找正确答案”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很多人因犯错而深感不安。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学校以一种较为保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训。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正确答案是好的,错误答案是不好的。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大多数学校的奖励制度中。由此,我们学会了尽可能地正确行事,把错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换句话说,我们学会了“不要犯错误”。有了这种观念,我们就不太愿意去冒险了,不敢尝试新事物了,我们学会了不让自己置身于有可能失败的情况下,不在众人面前犯错误。这就导致了“避免失败“的保守思维模式。此外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受教育者通过应试获得分数以求升学,应试体系主要是以教授人们寻找“一个正确答案”为方向的。在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他(她)可能已经参加了260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测验,不仅学会了如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还丧失寻找其他正确答案的能力;学会了怎样做到更具体、更明确,却丧失了大部分想象力。寻找“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能或少有提供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概念。法国哲学家Emile Chattier说: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
  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培养硬思维上做的相当不错。而在发展软思维方面则很欠缺。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主要以剔除软思维为方向的。我们有关智能的许多正统观念都建立在逻辑与分析基础上。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家Edward de Bono指出:“如果有人说自己学会了思考,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认定他指的是学会了按照逻辑进行思考。”传统逻辑学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不相矛盾法则,运用逻辑学去领会那些前后一致和不相矛盾的事物,所以,按照逻辑进行思考的事物数量有限,逻辑尤其适用于创新过程中的实践阶段,即当你评估各种方案,并准备把他们付诸实施的时候。然而当你寻找和琢磨各种想法的时候,过多的逻辑思维则会使创造过程短路,含糊不清、不相协调和彼此矛盾是人类存在的特征,人类智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套上“那不合逻辑”的思维枷锁,其后果是丢失了大脑最细腻、最珍贵的一项创造:本能的预感。
  专业化的自我限定使我们很少把从一个领域获得的知识用于另一个领域。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种策略,专业化必不可少,它使我们少吸收无关的、琐碎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必须缩小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们就面临事物发展越复杂,专业之间的壁垒也就越高。原因之二就是当问题出现时,就归于“那不是我的专业”,而现在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领域问题,这样就不可能以开阔的视野来界定问题,将问题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妨碍我们从其他领域寻找思路。每一种文化,每一个行业、学科、部门和组织都有自己的创新模式、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捷径,但最佳创意往往出现在人们跨学科界限、进入其他领域的时候。艺术、工商业、教育、娱乐业、政治和科学等领域的许多重大进步,都源于思想的杂交。由此得出的推论是,如果不接纳外来思想,一个领域将很快处于停滞状态。物理学家Peter Borden指出:“科学上的大多数进步,都发生在人们被迫改变自己的专业领域时。”
  我们大多数人持有的思维枷锁把我们的思维局限在现状之中,使我们想的都“差不多”;比如我们常说的:(1)正确答案;(2)那不合逻辑;(3)按规矩办事;(4)讲求实际;(5)游戏是无关紧要的;(6)那不是我的专业;(7)不要做蠢事;(8)避免含糊不清;(9)不要出差错……,这些观念往往已紧紧地融合到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以致于自己都意识不到正在受它们的影响,习惯就这样形成了。而习惯的危险在于,它使人们成为熟悉的事物的囚徒,让我们陷入对事物的成见之中。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表现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组成部分,是人的思维最高形式,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创新精神是人的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潜在动力,也是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创新能力既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