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实学思想刍议

作者:贾庆军 更新时间:2010-10-21 10: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王阳明;心学;实学
【职称论文摘要】
阳明曾经提到过实学之概念,在他看来,实学就是辨义利之学,即去功利而存道德仁义。如此,他的实学观就和我们现令理解的实学观有所不同,王阳明的心学也就是实学,其本质仍是儒学,即以道德仁义来统领天地万物。但阳明实学也为后世实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很少有学者探讨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因为在学界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实学恰恰是对王学的批判和扬弃。在《明清实学简史》一书中,实学概念被归结为“利用后生、经世致用及其实事求是、实学实用”,这种实用倾向针对的就是心学,王阳明自然也就被排除在实学体系之外:梁启超也将明清学术看作是对王学的反动。
  但是王阳明却提到了实学这一概念。那么王阳明实学概念之内涵是什么?他所谓的实学和他的心学又是什么关系?笔者将试着进行探索和解答。
  
  一、王阳明实学之含义:实学就是辨义利之学
  
  在《与陆原静》中,王阳明写道:“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一切屏绝之说,犹是泥于旧闻,平日用功未有得力处。”在《与薛尚谦》中,他还说:“数年切磋,只得立志辨义利。若于此未有得力处,却是平日所讲尽成虚话,平日所见皆非实得。”
  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就对王阳明的实学概念有了初步之了解。在他看来,人之言行是否为实学,要看其是否符合天理。天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无功利之心。因此,实学就同人们处理功利之心和道德仁义的关系有关。无论人做什么事——从子史诗文到钱谷兵甲再到搬柴运水——如果内心不存功利之念,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实学。如果内心充满功利之念,那么即使他谈论仁义道德,也是将之变成了功利之事。他的一切言行皆为虚妄,而非实学。所以。实学就是辨义利之学。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种和今日流行的实学观点截然不同的实学观,
  那么辨义利之学的本质是什么呢?它与同心学有什么关联呢?
  
  二、王阳明辨义利学之本质
  
  在王阳明看来,“义”就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而良知就是天理;“利”就是人之私欲,是阻碍人走向天理之魔障。因此,义利之辨就是天理人欲之辨。如此,阳明实学也就成了“存天理、去人欲”之圣学。这也正是阳明一生学问所归。
  那么王阳明的辨义利之学或“天理人欲”学之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这就要深入理解王阳明“天理”和“人欲”概念的内涵。
  
  (一)王阳明的天理观
  王阳明说,天理便是良知,“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而良知则是心之本性。如此,天理、良知和心是同一的。所以,良知就是万物之本,致良知就是学问之最终目标。
  良知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尺度等着人去认识。否则,阳明就不用批判朱熹了。良知必须要讲求“知行合一”,如此,才是致良知。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够成全天地间只有一心、只有一个良知之思想。也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保证天道的活泼和万物的归一。而朱熹理学则把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之天理分裂了。整全而富有生命的天理被分割成一套枯燥冰冷的学问体系(知)和依据学问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行)。朱熹以为将独立的知和行粘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天道了。而阳明则认为知行的分离和独立本身就已经背离天理了。这种变质的知和行再怎么粘合也是枉然。所以。真正的天理必须是天然的知行合一,而不是独立的知和行之粘合。因此,阳明的“知”和“行”与流俗所说的知行必然不同。
  在阳明看来,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在这里,不仅是平常所说的形而下之物质性活动被看作“行”,即使是形而上之精神性活动也是“行”;不仅精神性活动被看作“知”。物质性活动也是一种“知”。于是人的一切活动就都具有了“知”和“行”之特征。知行之界限不复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也不再有本质的区分。知和行是完全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生硬的粘合。如此知行合一才是阳明良知学说之宗旨。于是。阳明的辨义利之学就成了良知心学。其“实学”也就是心学。
  那么天理或良知到底是什么呢?阳明说,天理或良知就是至善。“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而且,这一至善与陈白沙之自然状态很接近。从阳明与他人对话中可以看出来,“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先生日:‘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曰:‘然则无善元恶乎?’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曰:‘佛氏著在无上,便一切不管。圣人元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此之谓不动于气。’曰:‘草既非恶,是草不宜去矣!,日:‘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理亦宜去。’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着一分意思,即是不曾好恶一般。’”在阳明看来,“天地生意”即天理就是至善之自然状态,而良知就是对这种自然状态的体认和表现。所以,天理或良知天然至善。在至善状态中,人心和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无所谓善或恶,因为它们皆按其天性自然存在。善恶之分来自堕落了的人心或良知。当人心或良知不再依循天理,人心与万事万物自然合一之自然状态遭到破坏,人就转而依靠一己之私意任意对待万事万物,就产生了人为之善恶。这就是心物分离、知行分离之后果。但是对于至善之保存却有分别:阳明将圣人不作、保持理之静看作维持至善之条件;而白沙则认为,只要遵循自然天理。圣人无所谓作与不作、动与静。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