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实学思想刍议(2)

作者:贾庆军 更新时间:2010-10-21 10: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王阳明;心学;实学
【职称论文摘要】
除此之外,两人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虽然两人都将至善同儒家伦理思想联系起来,但白沙更具有随机性。白沙曾就良知谈过一点看法,他说:秉笔欲作一书寄克恭,缉熙代余言。大意只令他静坐寻见端绪。却说上良知良能


  除此之外,两人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虽然两人都将至善同儒家伦理思想联系起来,但白沙更具有随机性。白沙曾就良知谈过一点看法,他说:“秉笔欲作一书寄克恭,……缉熙代余言。大意只令他静坐寻见端绪。却说上良知良能一节,使之自信,以去驳杂支离之病,如近日之论可也。”虽然是让缉熙代言给贺克恭写信,但内容无疑是白沙赞同的。为了让贺克恭对静坐悟道有信心,陈、林二人才提出了人之良知良能之概念。良知良能在白沙这里不过是体认“道”之手段,不是“道”之本体,也不是“自

然状态”本身。而阳明则将自然状态具体化和绝对化。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将良知具体到孟子所说的侧隐之心上,也就意味着,最终将儒家“仁”之学说看作自然之天理和至善之体现。“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之心。”这样,阳明之视角也就随着狭隘下来。自然状态变成了一种定型之伦理状态。顾宪成也看到了阳明和白沙之区别,但他是在对阳明的误解基础上说的,即他认为阳明的无善无恶堕入了禅,而白沙则依然是儒。他没有看到,其实阳明比白沙更接近儒,而白沙比阳明对儒家更具威胁性。
  如此,阳明的天理或良知学说——也就是其实学——就依然是儒家伦理的体现。
  
  (二)王阳明的人欲观
  阳明反复强调,正是人欲阻止了人对天理或良知的完全体认和践行旧。那么“人欲”又是什么呢?阳明指出,人欲并不是所谓的声色货利等贪欲,而是有心之私,“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嘲人之私心,即用智。“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以私意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㈣人心与道本来一体,正因为用智,人才将心与物、心与天理区分开来,也就将知与行分割开来,由此导致了天理之未明。人之私欲割裂了心与道、知与行合一之本体,从而导致人知孝不孝、知悌不悌叫。
  那么,既然在原初人心与道心就是一体,为何人心会产生私意呢?王阳明这里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只讲到人之私意是由习心导致的。他在天泉桥上对德洪与汝中说:“我这里接人原有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人。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工夫熟后,渣滓去尽,本体亦明净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利根之人,世亦难遇: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工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有了习心,就有了私意,也就有了人间诸多善恶之辨。但是习心从那里来的。阳明也未说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端倪是。他试图用理之动静来解释人欲之产生。“未发之中。即良知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在良知未发之时,无所谓动静,也无所谓善恶。而当其已发之后,人心成为动态并产生实际效果,称为“用”,于是就形成了人之积习,产生了人意,也就出现人欲。如此,就形成了两个世界:无善无恶之至善(自然)世界与有善有恶之习性(人欲)世界。两个世界对应着两种知:自然无欲之知(自然顿悟)与人意欲动之知(人之知性求索)。这两种“知”被余英时说成是反智识主义与智识主义。阳明则明显倾向于前者’。
  在谈到两种人和两个世界时,我们又看到阳明的实学思想。他虽然不欣赏人之习心和人欲世界。却也承认其存在,只是他不把它们看做实学。有习心之人“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这是将知行分裂了的虚寂之学。在阳明眼中,实学就是“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工夫”。也即,只有在知行合一之良知(自然至善)状态中,人之事为才自然而然,无不合理。无不从实。在这一意义上,心学就是实学。相应地。脱离自然的人欲人为则皆为虚学。
  在实学这一内涵上,阳明和白沙又达到了一致。白沙曾写道:“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白沙所说的涵养或大本,就是阳明所说的良知或自然。他们的实学概念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功利实学迥然相异。
  
  三、王阳明实学之历史地位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看到,王阳明的实学思想与我们现今流行的实学思想有着很大出入。他的实学就是辨义利之学。也即天理人欲之学,而其对天理人欲的独特解释造就了他的心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实学也就是他的心学。他区分实学和虚学的标准并不是我们现今常说的实用(物化实践)和玄谈(理论)之区分标准。在他看来,人和自然或道的分离或合一才是判断“实”和“虚”的标准。他所提倡的“良知”正是要使人重回自然至善之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一切皆实。否则皆为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也才能理解阳明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批判。
  在阳明看来,人与自然和万物分离后,从人的主观意志去认知世界,并形成一套独立的知识系统,这本身就是对自然至善状态的破坏和对最高之知的遗忘。所有学问都是在“心”上进行的。而心是天地万物之大本,与万物浑然一体,无所谓内外体用。所以,学问也就没有内外、知行之分。将学问搞成独立的体系并以此为重,恰是对道之背离。忘却知行合一之自然状态,靠自己的小聪明发展出一套脱离自然之道的学问体系时,是一种堕落,而不是什么功绩。如白沙所言,如此之学“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脱离自然之道的一切事为皆为虚学。阳明实学教人通过致良知重回至善之境,而这一至善之境就是儒家传统中天人合一之礼制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说,阳明实学或心学依然是儒家道德学说的体现。其实学之道德色彩显而易见。对“义”而不是“利”之强调使其实学与今日实学区别开来。今人也曾提到将要将实学分为道体之学和实践之学等,但他们仍然有着将其分裂为各种独立之学的倾向,这恰是阳明所反对的。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