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2)

作者:吴磊 更新时间:2011-06-08 09:3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学生;精神贫困;教育对策
【职称论文摘要】
(一)忽视其弱势地位的同时,重视其主体独特的心理需求 一提到贫困大学生,人们心中就马上充满了同情,不由自主地往他们身上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殊不知,弱势群体的封号却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作为一名高校


  (一)忽视其“弱势”地位的同时,重视其主体独特的心理需求
  一提到贫困大学生,人们心中就马上充满了同情,不由自主地往他们身上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殊不知,弱势群体的“封号”却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他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比如饥饿、口渴、温饱),他们还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比如归属、爱情、自我实现),这方面是各高校做得不够的。因此,在设计勤工助学等活动时,应该提供给他们脱贫自救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救困与育人相结合。既培养了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还满足了他们潜意识中的自尊心理需求。
(二)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强其主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实行大学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思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喜欢大包大揽,唯恐出现什么漏洞。但是事实证明:在管理占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思想、心理更易出问题,因为他们对外在管理多少有些抵触和反感,而放手让其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表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价值、感受生命过程。自我教育要求人们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找准自己恰当的位置,努力在社会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不断修正自我发展的轨迹,使贫困生自我与社会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强调社会规范的同时,注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弱点之一就是“重规范,轻人格,重共性,轻个性”,比较多的单纯向人灌输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规范,而不大注重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它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同锻炼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无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模式化共性教育,这种教育下的学生不是教育之目的本身,而成为了教育的工具、附庸品。就贫困大学生而言,高校对发展他们的个性发展应注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多关注贫困生的内在需求和他们成长的渴望,真切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他们的苦恼与焦虑。在教育方法上,不应把学生单纯视为社会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式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避免向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把在现阶段只有少数先进人物才能做到的行为规范强加给大多数学生。否则只会加剧他们对社会阴暗面(诸如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的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安定团结。所以,只有树立人性化理念,尊重贫困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使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杜红英.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88~90.
  [2]霍启红.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互关联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3]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90~93
  [5]孟德洋.贫困大学生对应方式、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隋耀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对应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王广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38~39.
  [8]张社争,杨文军.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2):57~58.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