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课本剧发展的新走向

作者:林信炜 更新时间:2015-06-12 13:0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课本剧 工具类课本剧 文化类课本剧 中学语文教学
【职称论文摘要】
为了推动教育改革,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将课本剧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与以漳州一中为主的几所中学建立了联系,开创了课本剧的新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型课本剧将分化出两个模式,即工具类课本剧和文化类课本剧,这就是课本剧发展的新走向。这两类课本剧将在不同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课本剧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许多年头,在秉承着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宗旨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衍生出了新的形势。当下,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课文为原型进行了对课本剧的改革探究,该校成立芝山剧社专门创演新型课本剧,并与以漳州一中为主的几所中学建立关系,展开了“课本剧进中学”的长期活动,成果颇丰。
  所谓的新型课本剧,“新”就“新”在其“融诗入剧”的特点:首先,戏剧主人公是历史上确乎存在的诗人或词人,如李清照等。其次,剧本严格选用主人公的诗词,台词设计中必须加入诗词的吟诵,被吟诵的诗词以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诗词为主。最后,剧本中的台词、舞台提示等均趋向于诗词化。
  但是,新型课本剧的发展如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面临着各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重点还是落在课本剧的自我改变上。笔者认为,眼下课本剧的发展将演变出两种模式:工具类课本剧与文化类课本剧。
  所谓“工具类课本剧”是指剔除课本剧中其它无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部分,只保留其服务于语文教学的部分。这类课本剧的特点为台词简单,剧情简短,主题简明。如芝山剧社创作的课本剧《祥林嫂》,它根据语文课本《祝福》改编,把几个主要的情节连接在一起,形成独幕剧,人物分为正反两派,演出时间为十分钟。这就大改之前课本剧的追求艺术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特色,一切从“简”。
  所谓“文化类课本剧”是指弱化课本剧对于语文教学的辅助性,以课外学习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视野。这类课本剧对于语文教学直接的服务性小,不如“工具类”直接明了,其特点在于:剧本追求文学性,独立出来可以供学生阅读;情节追求故事性,跌宕起伏,忠于戏剧的矛盾冲突;演出阵容庞大,时间多为半个小时。这类课本剧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涉及课本中的知识又填补了许多课外的内容。例如芝山剧社创作的课本剧《木兰花开》,剧情是基于中学课本《木兰辞》,在不改变其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涉及到了花木兰的生活背景,将当时柔然边境的战乱情形写入剧本,目的在于使中学生掌握了课文知识之外还能多了解一些历史背景。
  两类课本剧都是从新型课本剧中衍生出来的,虽然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1)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两种模式的课本剧的诞生是为了解决课本剧在中学的实践遇到的问题,它们将课本剧一分为二,突出了课本剧原先难以完美相融的两个特点。它们从课本剧分离出来之后,各自的服务性更加明显,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
  (2)工具为主,文化为辅:虽然从教育的大角度来看,文化教育要比应试教育来得重要,文化类课本剧理当要比工具类课本剧更受重视。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再综合学生与家长的观点,眼下须以工具类课本剧为主要发展对象,由于它本身自带的特色,更加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而文化类课本剧也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其剧本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课外阅读。
  从两种模式的课本剧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笔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工具类课本剧和文化类课本剧的价值进行论述:
  工具类课本剧从课本剧中脱离出来,更加突出其服务性,成为课本剧发展中的主流模式。工具类课本剧的价值主要在于教育,且较之于改革前的课本剧来说其价值会更加突出:
  (1)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受众广。工具类课本剧目的单纯,因而更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2)更符合普通中学的接受能力,市场广。简单化之后的课本剧改变了之前课本剧只被重点中学看懂的尴尬局面,工具类课本剧因其简单易懂的特征照顾到了农村中学,使得其服务范围更加宽广。
  (3)更容易创作,发展前景可观。工具类课本剧可谓正中中学教师与学生的下怀,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中学生可以自行编剧,漳州一中的学生就独立创作了一部《鸿门宴》,忠于原著,台词简单,演出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文化类课本剧从课本剧中脱离出来,虽然在应试教育的现实状况下不得不将主流之位让给工具类课本剧,但是其价值是在文化教育的高度上体现的,有比工具类课本剧更深远的影响。
  (1)剧本:将阅读与教育相结合。文化类课本剧的剧本以成为中学生语文课外读物为目的,剧本本身极具阅读价值,其内容包含许多中学生未知领域的知识,拓宽中学生知识面。
  (2)表演:将艺术与教育相结合。文化类课本剧虽不及工具类课本剧的教育目的那么直接,但无论编剧如何削弱其服务性,它的演出效果仍含有教育意义。且其塑造的都是历史名人的主人公形象,形式上与话剧接近,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3)剧评:将历史与教育相结合。文化类课本剧的剧评需要中学生知人论世,学习历史知识才能对于剧本与演出加以评判,而剧本中所宣扬的主流思想与历史相契合,致使中学生在评判剧本的过程中重温历史,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4)本质上:借戏剧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文化类课本剧在削弱了其对语文教学的服务性之后,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是文化类课本剧的主要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为中学生,意在通过课本剧的阅读、观看与评判让中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新型课本剧演化出来的两种模式的课本剧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雅一俗,一大一小,是基于课本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得出的解决方案,也是课本剧在不改变其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的基础上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