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否定的哲学:论龙树《中论》

作者:孙守飞 更新时间:2011-02-28 11:0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遮诠式的方法论;缘起性空;实相涅槃。
【职称论文摘要】
龙树的中观哲学在佛教史上举足轻重。本文以他的《中论》为主要参照文本,来论述这种哲学以一种“遮诠式”的方法论,表达缘起性空和实相涅槃之说,是一种否定的哲学,同时又对之进行一番否定之否定的分析。最后反思了这种中观哲学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意义上的评价。

【作者简介】孙守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哲学和中国近代思想史。
  
  在印度佛教史中,龙树(约公元3-4世纪) 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龙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直接开启了后来大乘佛教的演变和发展;更是因为,佛教到了龙树那里,第一次得到了一种哲学上的表达。笔者认为,佛教可能不是一种信仰之学,而是一种智慧之学。而智慧之学即可视为哲学。如果一种学说没有经历过一种思辨的系统化方法处理和逻辑条理的抽象表达,这种学说或许充其量相当于一种宣传的道德手册罢了。佛陀当初的教义基本上是教导四谛和缘起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经验主义的逆世论(反对顺世论)[1]。虽然龙树本人肯定佛陀的这两项教义,并没有将佛教灌入某种形而上学意义,他在《中论》一书中也主要是反对本体和立场、反对语言和概念,但是,如果我们借助他的“遮诠式”的方法论来审视一番,我们恰恰可以从这种对“玄学意见”的反对或否定中[2],看到一种哲学的丰富意蕴。本文对龙树《中论》的论述,主要想阐明他的中观哲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对我们能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意义。
  
  一、“遮诠式”的方法论
  
  遮诠式的否定法是龙树《中论》中运用的最为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成就了龙树的中观哲学。笔者同时认为,它也是中观哲学最为特色的地方。所谓的“遮诠”, 即诠量轻重,遮其所非,对事理不做表显之叙述。简单说来就是用否定的方法来表达肯定。通过对外道诠释的层层剥割,对其中的矛盾逐个地予以否定,从而来抵达自己要肯定的东西和别人肯定不了的东西。以《中论》中的“八不颂”(也称“八不缘起”“八不中道”)为例:“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破因缘品》)很显然,龙树这里是想对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些概念的否定来肯定佛教的缘起论。在龙树看来,这些概念都是一种“戏论”,换句话说不过是语言的游戏,而并不能说明这个世界的真实,也没有实体和自性可言。世间万物都是因缘所起,无所谓生灭常住,也无所谓一多和来去。这种否定概念实体化的方法就是遮诠。遮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会直接说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反对一切其他的立场和观点。因为一旦我们引进自己的立场、概念和观点,那么以此推演下去,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一家的自圆其说,即使能站住脚,也无法证明别人就一定是错的。龙树的长处在于把自己藏在一面或几面镜子之后,让外道把自己的各种可能自相矛盾的解释和观点展现出来,从而来达到“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的效果。在龙树那里,生灭常断这样一对对的矛盾陈述都是互相依存的,他们虽然矛盾,但它们不能分别地予以理解[3]。也就是说,矛盾的双方都有着同样合理存在的理由。这是龙树遮诠法的最为根本的前提预设。而他的中观哲学要义,即在于他看到了这一点,而认为不能偏执于一端,须持中道而观,对两端及其各自的谬误乖张都予以否定。遮诠法的具体体现即在于以下两点:
  1.双边否定法。双边否定是中道观的基本表达手法,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或观点同时否定或者说空掉,来抵达一种中道的实相。以《中论·观六种品》为例:“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余五同虚空。”在龙树看来,所谓的有和无都是一种我执和分别,而“如来”的呈现,最后的实相就在于对于有和无二者的双重否定,是一种空性。一如《中论·观如来品》中说:“诸法实相性空故,不应于如来灭后思惟若有若无。若有无,如来从本已来毕竟空,何况灭后……如来无有性,同世间无性。”可以看出,龙树的中道观是反对执著于两端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它没有立场。双边否定是否定了两种对立的立场,也对人们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双边否定在笔者看来还是陷入了一种立场,哪怕这种立场在龙树那里可能被视作一种圆融。我们可以在日本学者阿部正雄那里,看到对这种立场的如是论断:“这是绝对现实性的立场,现存存在通过双重否定而自证为真如。故超越性并非某种彼岸的东西,而是直接存在于此时此地。正是由于这经双重否定而获得的绝对现实性的立场,空才被表达为‘中道’,‘妙有’和‘事事无碍’。”[4]
  阿部正雄对于龙树中道和空性的把握,源于对青原惟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三个阶段的理解。在他看来,如果不经历过双重否定,实现最后的实相涅槃和缘起性空是不可能的。在笔者看来,双重否定并不是一种阶段,而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双边否定方法。这种方法是龙树中道观必需的途径,他借助这种方法来确认概念和语言指代的真实并不是真实。语言概念的局限性是无疑的,但是,双边否定法认为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为假,这在逻辑上来讲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双边否定了双边之后,自己的立场和边界何在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追问其真伪的问题。
  2.归谬论证法。龙树的《中论》主要在于破。一部二十七品,有二十五品是以破的方式出现的[5]。我们从《中论》的那些品名可一目了然,也可以从其逻辑上的归谬方法上窥其一斑。破除别人的说法并不一定标榜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只需要找到对方身上相互矛盾的地方,用其之矛攻其之盾就可以了。归谬法即是如此简单有力。《中论·观三相品》说:“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住时亦不住,无生云何住?”《中论·观因果品》中又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又若因在果,云何因生果。若因灭失己,云何能生果。若因不灭而与果合,何能更生果。”如此的归谬论述在《中论》中是经常出现的。归谬法就是把握住矛盾的双方,借用双边否定的方法,分别破斥每一方的矛盾和荒谬之处,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断把对方引向自己无法回答的悖论上来。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理由何在?如果你认为理由有理,理在哪里?经过这样不断地反问和否定,对方的错误被归结到一起,从而实现了不证自明,他破而己立。不过,这种从破中而立的归谬论证法是否真的能够肯定自己,没有过失,实在让人怀疑。龙树在《中论·观三相品》中说:“若谓是生生,能生于本生,生生从本生,何能生本生?”他又言:“若谓生住灭,更有有为相,是则为无穷,无即非有为。”可见,他的归谬论证是想反对循环论证和无穷反复的。但是,笔者和日本学者山口益一样认为,这种归谬法实际上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这让人想到《圣经》中的一句话:“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可福音》4:24)我们可以细想一下,就算龙树指出了别人的诸多错误,而指明这些错误却是需要理由和根据的;错误既然可以循环往复,理由也同样如此。在笔者看来,破是一回事,立是另外一回事,无论破和立,都有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如日本学者山口益下面所说,笔者认为他的看法是对这种归谬法的深刻批判:“或许对于归谬论证派来说,如果主张‘立’或‘遮’,则其中就需要有立或遮成为可能的立者、所立和能立,就需要有遮者、所遮和能遮,为此之故而要求令这些成为可能的理由和根据,这样就会陷入无穷之过失,或陷入认为这些都是自立的无因的存在的独断论。”[6]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