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3)

作者:左军 更新时间:2011-07-19 10: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心理 正向互动 优化
【职称论文摘要】
(二)注重利益协调与人文关怀,创建全社会和谐的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是受社会物质基础制约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包括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以及人们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在 内的整个社会意识的极大


  
  (二)注重利益协调与人文关怀,创建全社会和谐的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是受社会物质基础制约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包括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以及人们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在 内的整个社会意识的极大变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人们在心理上很难适应。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等又使相当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这是形成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基础的障碍。必须加强利益协调,只有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认同主体才容易获得相同的感受和体验,产生思想与心理的共鸣,才会形成相同的价值取向。所以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充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所需;同时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反应机制,了解和体察民情,重视民众的主体感受,切实解决好事关人们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总之,通过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和谐来达到全社会的心理和谐。
  
  (三)加强文化濡染与价值整合,潜移默化中渗透主导价值观
  人类心理发展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生的过程,文化既影响人们的直觉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语言与习俗,更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要优化社会心理共识就必然要借助文化力,通过文化濡染渗透核心价值观。有专家提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文化因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个体心理:一是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客观强制性与个体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二是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它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弥散性与个体自我生成的自发性。随着当今意识形态文化化和意识形态生活化的趋势,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影响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在加大,因此,在重视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的渗透作用,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让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走进民众的内心。大众传媒对于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创新传播平台和机制,强化媒体引导,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和娱乐活动中,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在这过程中,“濡染”与“整合”十分重要。一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努力实现时代转换,比如“天下大同”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落叶归根”与国土国家意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和谐思想等,融会贯通,通过各种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养份和心理支持。二要研究各种文化形式在改变不同群体人生价值观中的作用,注重“价值整合”,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统领的前提下允许多元文化的兼容共生,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各界思想之间相互沟通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民众的理论自觉和心理认同借助。
  
  (四)突出实践体验与正向评价,促进知情意行的转化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内化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各个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体验与体认,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二是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三是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制订国家法规,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各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礼仪制度等行为准则,使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政策制度都与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从上到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真正“大众化”。
  
  注释: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
  ③余信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引导》,《理论视野》,2007年第12期。
  ④张向葵、丛晓波:《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第3期。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