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培 更新时间:2010-09-03 09:0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校;德育工作;问题;实践
【职称论文摘要】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方法简单化、形式化;内容大而空,与实践脱节;德育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德育环境的消极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德育工作必须澄清认识,树立可持续性德育观;提高教师素质,把德育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师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也冲击学校德育工作,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目前,我国高校的各种德育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不容回避的是,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不是很大,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德育方法简单化、形式化。德育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是,当前高校德育把课堂教学作为实现德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德育工作仅仅局限在教师、书本、学生的模式里面。这种简单的教师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联系社会实际,仅仅停留在教材所规定的“字里行间”,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而大学生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有个性、有差异、有思维判断力、信息丰富、思想复杂的群体,单靠三尺讲台,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思想问题。并且这种单一的“你讲我听”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我教育,使师生之间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学生很难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或认同德育内容。因此,这种简单的灌输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是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第二,德育内容大而空,脱离现实。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中,也就是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其中,道德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最实际的教育,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但是,从高校“两课”的内容体系中不难看出,德育却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当成了简单的政治任务,忽视了学生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并且,德育内容大而空,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缺少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持续性和创新性。
  第三,德育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学生个性品质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而我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往往评价的方式只是闭卷考考试,这显然是不科学的、陈旧和落后的。因为这种标准化、技术化的试卷只能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而道德认知只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德育的全部。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只能是道德行为。因此,这种依赖死记硬背获得的德育分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思想道德变化。
  第四,德育环境的消极影响。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西方不良风气的渗透,使得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犯罪率上升并走向低龄化、凶残化、智能化,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德育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微观环境中,学生接触日益增多的网络、电视等媒体大肆宣传的观点得到他们更多的是认同,造成了学生的道德目标的迷失,至使他们逐渐对书本上的道德理论产生困惑,甚至是排斥,却潜移默化中接受媒介反复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综观高校德育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对德育过程的内涵认识不足,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整合,德育方法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并且,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德育内容和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和情形,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思路为:
  第一,澄清认识,树立可持续性德育观。从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看,在德育过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最后以形成习惯为终端的。高校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其责任感,最终形成道德习惯。因此,德育要把提高德育质量和提高德育效率作为提高德育水平的突破口。德育质量对当代社会整体德育水平的提升和对未来社会优良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持续性德育观是指既能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能形成优秀的道德传统文化,以此推动和促进以后若干代人的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克服德育的短期行为。这就要求在德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各方面都要从长计议,做到求真务实,注重德育实效。
  第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诗句揭示了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本质特征。真正的德育途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着力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促进其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双提高。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坚持多渠道的推进,做到德育进课堂、进公寓、进头脑。在道德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品德。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把德育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职责,而是要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教师必须坚持德育渗透;班主任必须坚持养成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在管理和服务中育人。总之,全体教工都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学校要打破德育与教学的分离,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统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他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在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做事、做人的态度。而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人格示范作用。因为如果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人格权威和知识权威形象是可信服的,那么教育者对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传递就较容易成功。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