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应深入清理的20个“问题观念”(7)

作者:潘峰 更新时间:2015-11-06 12:2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三严三实”,“问题观念”,“四个全面”
【职称论文摘要】
当领导是多表扬还是多批评,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及人际关系,而应取决于实际工作做得怎样,水平高低、创新如何、效果优劣。依据客观情况评价干部及工作,该表扬则表扬、该批评则批评,恰如其分、精当到位,这才有利

        当领导是多表扬还是多批评,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及人际关系,而应取决于实际工作做得怎样,水平高低、创新如何、效果优劣。依据客观情况评价干部及工作,该表扬则表扬、该批评则批评,恰如其分、精当到位,这才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推进工作,也有利于干部成长,同时也体现当领导的应有品格和水平。坚决从实际出发,恪守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求真务实“钉钉子”,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需要的精神和作风。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涉及到领导的水平和能力,所要求的素质和功力也很深厚;但是面对当前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实际情况,需要注意和重视的是如下方面:一要克服患得患失障碍。争取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始终保持无私无畏的锐气,破除庸俗关系羁绊和个人利害考量,勇于直面问题、排除干扰、推进发展。二要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逆水行舟、爬坡过坎、啃硬骨头中,重要的不是历数成绩、盘点经验、满足当前,而是着眼高远、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用得上一句老话:“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当领导就要抓准问题、破解难题、开出新局,这才是最关键和最紧要的。三要化解框框思维。表扬和批评的“总体”与“个别”“全面”与“有些”“始终”与“有时”等老套路应抛弃,工作干得好就是好、干得可以就是可以、干得糟糕就是糟糕,不能无差别装进框框送表扬。坚持从实际和事实出发,哪怕就是少表扬多批评、没表扬只批评,甚至严厉批评和斥责——该问责了,都是领导的本分和职责。四要发表言论严肃担责。阅读一下中央巡视组近几年的巡视报告,没有繁文缛节、臧否平衡、回避尖锐,而是直截了当、紧扣问题、点明实质。当领导就应如此,处处直入要害、旗帜鲜明、言之有据,可记入档案、始终担责。 

  有关工作方式及工作作风方面 工作方式及工作作风连接着党的思想路线、价值追求、科学方法和优良传统,展现为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思维水平和践行能力。总的看,干部队伍的工作方式及工作作风是不断提升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一些突出问题,相关的“问题观念”值得深入分析和纠正。
13.“对实事求是也要实事求是”。此一说法应该来自某些党员干部的发明,由于在工作中有了酸甜苦辣,加之观察周围不良现象,在纠结和自嘲中作出如此概括。因为其反映的问题较为典型,在干部队伍中引起共鸣,所以一度流行开来。党的十八大后,作风建设包括改进工作作风进入新常态,情况有了改观,但深层问题依旧存在,此观念的影响仍不可低估。从实质上说,该观念揭示了实事求是的难点和症结,聚焦了实事求是的各种阻力和障碍;但其蛊惑党员干部偏离实事求是,屈从于外在的东西,是完全错误和有害的。这些阻力和障碍是什么呢?当然有党员干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制约,但主要是各种关系的、利益的、利害的左右,即价值上的冲突和扭曲。具体说包括:领导的偏好及意图,既得利益者的干扰,追求政绩的偏向及手段,所处环境的倾向及势力,还有个人的利害及得失等等。正是此类障碍和阻力,使得实事求是难之又难,有时严重扭曲走样,使党员干部不得不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甚至集体说假话、办错事,舆论还要正面维护和鼓劲。纵观以往此类现象,工作偏差、失误、错误越是突出的地方,此一观念就越是流行蔓延。这样,对“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实事求是就削弱或取消了,而对于领导偏好、政绩扭曲、团团伙伙以及“四风”和腐败现象的“实事求是”即屈从迎合就盛行了,最终损害的是党的事业和人民根本利益,包括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这里涉及党的思想路线的大是大非,必须深入分析和澄清。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实事求是取决于主体的三方面要素,即价值的、认识的和方法的,三者从不同层面推动着实事求是进程。价值的要素决定了“为了谁”实事求是,认识的要素决定了“怎么去”实事求是,方法的要素决定了“用何手段”实事求是。“为了谁”是动力源、是意志力、是勇气,“怎么去”是科学精神、是能力、是水平,“用何手段”是方法、是桥梁、是效率。价值扭曲“不想”实事求是,认识贫乏“不能”实事求是,方法欠缺“做不到”实事求是。而相对于认识的、方法的要素,价值的要素是首要的、根本的、决定全程的。这一大前提不稳固会枉费认识能力和方法,使实事求是走偏走弯;尤其当价值的扭曲同时受到不良政治生态左右时,带来的问题就更多更大,甚至变质为各取所需、“任意求非”、指鹿为马。反思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如下几点:一是端正价值取向。坚持党的宗旨、实现中国梦、造福人民在实事求是过程中是很现实的,要体现在各项决策、执行和保障中,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个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二是倡导追求真理的勇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避免失误,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品格和追求。“要为真理而斗争”有些年头不讲了,应重新呼唤和回归。同样是上文提到的那篇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把“不关心真理”“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作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作为到2020年“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的依据,这不能不给我们以强烈刺激。三是突出一把手导向。一把手在实事求是中的导向十分重要,尤其在当前,各级一把手必须在端正价值取向上起关键作用。四是优化求真务实环境。舆论、体制机制、监督、文化建设等,都应有利于实事求是,有利于抵御和克服“对实事求是也要实事求是”,起到系统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14.“干事不干事关键不出事”。直到目前,有的地方和单位时时有两个神经紧绷、压力很大的领域:一个是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另一个是保证生产和公共安全,不能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由于此,这一观念更容易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流行,叫作“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当然,要做到“搞定”“摆平”和“没事”也不容易,本身也是在干事,但这更多是客观所迫、应急选择、办法不一,包含着消极被动。到目前,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正风肃纪中,“不出事”的内涵又进一步明确和扩展,包括不能有大的决策失误,不能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能用人失察,不能沾惹腐败,不能有“四风”硬伤,不能有作风“乌龙”等等。这些“不能”都十分重要,是工作的底线和党员干部的“一票否决”,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如果仅限于此,畏首畏尾、不思进取、怠政避事,那也是违背党的宗旨、从政道德和人民利益的。纵观当前情况,主要表现有三个层次:一是“机器”的迟钝或停转。疏于全局和战略思考,耽于工作规律和趋势研究,情况掌握不透,问题导向不明,拿不出创新思路,提不出得力举措,只能有一下没一下,走到哪里算哪里,作为领导干部这是最大的不作为。二是日常工作的慵、懒、散、慢、拖。把改进作风当应时之举、形式之举、口头之举,工作缺乏热情、责任缩水、不求质量、但求无过,反映在群众中就是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事情仍然难办。三是在讲规矩守纪律与为官有为间的犹豫徘徊。过去的老办法不能用,新的办法又不会用,习惯性思维总是回到老套路,现实又要讲规范、讲法治,在二律背反、矛盾碰撞中不知何为。可以肯定,此类现象只是进入新常态的暂时现象,不会长久;但如此状态足以令人堪忧,突出的是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况和严峻形势挑战?必须尽快改变。(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