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档案保护制度与技术探析

作者:罗洁鹏 程瑶 更新时间:2018-08-13 11: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唐代档案保护制度技术
【职称论文摘要】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在档案保护制度和技术上,继承前朝经验,并结合本朝实际日益完善,逐渐走向成熟。唐代统治者重视对档案的保护,制定出详细而又严密的制度,制度的完善对于维护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档案保护技术上也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是唐人在档案保护技术上智慧的结晶。

         Abstract:Tang Dynas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prosper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 ress, in the archives protection system and technolo? gy, inherited previous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gress of this dynasty, gradually up to ma? ture. The rulers of the Tang Dynasty attached impor? 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archives, formulate de? tailed and strict system,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archives. On archival protection tech? nology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at time, it is the crystalliza? 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archives protection technol? ogy in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The Tang Dynasty; Archives Protec? tion; System; Technology
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学习古人经验可为当下档案保护工作提供借鉴。麻新纯[1][2]分别对古代档案保护科技和古代档案保护思想进行研究。严春花[3]对古代档案保护制度展开研究。宋林雅[4]对古代纸质档案保护技术展开研究。李致忠[5]研究了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形制。上述研究均是从宏观上对古代档案保护工作的研究,并未具体到某一朝代。唐代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制度完善,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典型代表,其档案保护制度和技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档案保护史的成就。
在古代,档案作为统治阶级活动的记录,是彰显封建王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故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保护,延长档案寿命以流传后世。唐代,由于造纸技术发展成熟,纸质档案数量剧增,对档案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纸质档案保护是我国古代档案保护的核心,是古代档案工作的一部分,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唐代结合前代经验,并根据本朝需要,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档案保护制度和技术。
一、唐代档案保护制度
(一)用纸制度
唐代造纸技术普遍推广,造纸业呈鼎盛之势,不同用料、不同类型的纸张开始出现。其中,官府的公文用纸量最大,“中书令李林甫以租庸、丁防、和粜、春彩、税草无定法,岁为旨符,谴使一告,费纸五十余万。”[6]不同衙门、不同官员的公文用纸有著不同规定,衙门等级越高、官员品级越大公文越重要,纸张质量也越好。“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7]唐初,黄色被确立为天子的颜色,黄纸为皇室所专用,使用黄纸既可凸显皇室尊贵,又可延长文书档案的寿命,“诏敕施行,既为永式,此用白纸多有虫蠹,宜令今后尚书省颁下诸司诸州县并宜用黄纸。”[8]在任免官员的告身上,不同品阶的官员其告身用纸也不同,“五品以上,用大花异文绫纸,紫罗里,檀木轴;六品以下朝官,装写大花绫纸及小花绫里,檀木轴。”[9]唐代严格的公文用纸制度,保证了纸张质量,为重要文书档案的保护奠定了物质基础。
唐代的用纸制度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和保护性,不同级别、不同人群使用纸张的材质是不同的,利于重要档案保护和延长档案纸张寿命。
(二)副本制度
副本制度是保护档案实体免遭天灾人祸的一项重要措施,唐自建朝以来,就十分重视档案副本的建立,多地保存、互为参照不仅维护了档案内容的安全、防止徇私舞弊,也降低了天灾人祸和自然力量对于档案实体破坏的风险。
唐在三省都分别设有甲历档案库,共同组成中央档案库。三库保存的档案各有侧重,互相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形成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尚书省吏部甲库保存各机关形成的官甲、勋封甲和考功簿书,中书省所藏的主要是王命制辞的制敕甲,门下省所藏的授官甲历,是制作官甲的原件,比较珍贵。唐德宗建中元年“七月八日,吏部奏:比来冬集,申门下省,吏部有官甲,内库无本,今请依官甲例,更写一本进内收贮,纵三库断裂,即检内库本。”[10]内库是当时的禁中档案库,专收皇帝的制敕等重要的文书档案,甲历档案由原来三库保存变为现在的四份副本,可见统治者对于副本制度的重视。到德宗贞元八年,“给事中徐岱、中书舍人奚陟、高郢等奏:比来甲敕,祗于刑部,不纳门下省甲库,如有失落,无处检覆,今请准制敕,纳一本入门下甲库,以凭检勘。”[11]将刑部的甲历保存一份至门下省,以防不测。
副本制度具有保护档案实体和档案内容安全的特点,既保证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也降低重复利用对档案寿命所造成的伤害。
(三)贴黄制度

      贴黄制度为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由于皇帝颁布的制敕多用黄纸,故对于制敕的修改也用黄纸以贴之,“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黄亦黄纸也。”[12]制敕具有权威性,是皇帝权力的象征,文书官员在转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刮擦制敕不仅是对皇权的不敬,而且也会损坏纸张,不利于文书档案实体的保护。同时,使用的黄纸含有黄柏汁又有防蠹的功能,可延长制敕的寿命。 

  贴黄制度体现唐人尊重档案原件的思想,对档案实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防止随意篡改档案内容,维护了内容的安全,这一制度为后朝所沿用。
(四)安全保密制度
古代档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致使档案丢失、泄漏、篡改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维护档案内容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不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切身利益。为弥补这些缺陷,唐代制定了系列安全保密制度。首先,在文书草拟阶段,唐朝的文书分为“内制”和“外制”。以“外制”为例,“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13]因中书舍人职掌重要文书的起草,故对其有“四禁”,“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14]对于文书的准度、时间、精度都有严格要求,违者将受到重罚。其次,在文书工作的交接阶段,规定“其主典替代者,文案皆立正案,分付后人,违者,杖一百。”[15]文书主管人员的交替必须要有明确的交接程序,核对文案数量,防止任内徇私舞弊,以维护档案实体与内容安全。最后,唐代通过严格律法以约束文书档案泄密、偷盗、丢失等行为,“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16]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