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在性别叙事中的男性形象比较

作者:王雁 更新时间:2014-11-05 12:5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电影;姜文;男性形象;叙事
【职称论文摘要】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85-05
  一、不同情节设置策略中的男性形象比较
  《阳光灿烂的日子》应该算是20世纪后半叶的国产经典电影了,也算是90年代的扛鼎之作。这个时期王朔刚刚走完他的巅峰时期,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小说,《动物凶猛》是这些小说中不算经典的一篇。但是将王朔的“痞气”和姜文的睿智结合在一起就让影视界起立喝彩了。北京电影学院苏牧教授曾赞许“《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1],他在2007年修订版《荣誉》出版时又重复了这句话,而且他表明自己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判断近乎无理智的状态,可见其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偏爱。
  《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王朔《动物凶猛》改编,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成长故事,那是解放后最动荡的年代,对于许多知识分子而言是苦不堪言的一段羞辱史,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然而王朔放弃了对历史的正面描述,让他的“痞气”压制知识分子精英的主流思潮——像《班主任》等作品那样沉痛地反思文革,而姜文正是看中了这个支点,让“阳光的少年”淹没了“悲伤的大人”,而且他放弃了王朔的“痞气”,让青春像青春本身一样灿烂。青春的稚嫩和冲动伴随着年少的爱情和成长,这是每个时代的少年都具有的性格。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注定要忘记的无用的知识。”《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小说的基调,这是电影改编的核心问题。我们后来看到的电影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影像,从任何角度都在诠释这一本质。正如姜文自己所说,他的电影从来没有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愿望,他通过电影反映的是自己对历史的记忆。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解读这部电影,我们只能从姜文出发,以电影的方式来对待这部作品了。姜文是个充满野性的雄性动物,从他扮演的红高粱以及刚刚上映的《让子弹飞》都不难看出这一点。而其中写充满血性、丰富且现实的男性形象与《美国往事》有内质的相似,而在情节上又各有各的不同。《美国往事》是赛尔乔·莱翁内根据哈利·格雷的小说《流氓》改编的长达3个小时40分钟的电影。
  (一)少年男性形象表达
  《美国往事》在叙事手法、人物关系以及时空转换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创造力,对众多的电影有着借鉴作用。《美国往事》采用了三段时间的交叉叙事,时间的流变成为电影叙事的主要动力,而人物关系又是这些交叉叙事的内在依据。全片由151个场景构成了15个段落,每个精彩绝伦的段落在切换的时候都浑然天成,使我们感觉到这些段落的转变是叙事的需要而非段落的结束,因此,在3个多小时的观影体验中并不觉得疲惫,像一个老人在给我们讲述自己的少年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体上也是对青春的一种回忆,也可以说是主角马小军对心中的青春岁月的追忆或者臆想。
  《美国往事》三段时空,分别为少年时空、中年时空和老年时空,阳光灿烂的日子三段时空主要是童年时空、少年时空和中年时空。从电影的时间来看,《美国往事》的少年在放映时间上占了绝大多数,《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童年和少年时空中,老年时空仅仅在开始与结束的时候,以黑白影像出现。因此将这两部电影都定义成为少年成长的电影完全站得住脚的。
  但是姜文绝非就这么简单的借鉴,《阳光灿烂的日子》放弃了《美国往事》对过去进行简单直接的追忆,而是将回忆与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当回忆在真实与非真实、回忆与幻想之间游走时,事件本质的不确定性才能彰显出来,这样就有了生命哲学的高度,回忆是否可信?电影本身就是梦,“电影的视觉形象,既壮阔,又细微,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而且由于听觉的加盟,形象层次更丰富,甚至会出现幻觉型艺术效果。[2]”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头姜文的一段话就已经给出了提示,“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在影片中,主人公马小军不断对自己回忆中的故事进行怀疑和重建,米兰和马小军的初次相见,“生日会上打架”,始终游离在真实与臆想之中。马小军自己也不清楚了,观众就更加迷惑。在餐厅过生日一场戏里,似梦的叙事与事实之间没有清楚的分界线。幻想中的马小军用啤酒瓶去扎刘忆苦,把他充满压抑的欲望完全释放了出来。画外音却将这一切无情地拆穿。当马小军砸了酒瓶,挣脱众人阻拦,向刘忆苦猛扑过去,直到他退回原地,纷繁四射的碎瓶渣开始要收回去,复原一个完整酒瓶时,影片在此使用了一个停格。这正好符合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青春回忆,在每个人的成长史中青春都是美好的,为了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我们常常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时增加了阳光的强度,把自我未完成的故事在回忆中追加起来,特别是在表述回忆的时候,淡化或者彻底遗忘自我性格中的不足,强化自己性格中的优势。连软弱的男孩在讲述自己的少年时都能找到雄性荷尔蒙膨胀的故事,这样的少年往事才能让自己得意起来。正如David Fred在其作品《怀旧的社会学》中指出的那样,“怀旧首先具有美化的功能,其次怀旧又是确立‘自我身份’的重要途径。你只有不断地把过往的一切进行美化和提纯之后,你才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当下‘自我身份’的确定。[3]”青春少年在每个人内心都是充满着真实和幻想,每一次回首往事都像是作了一场华丽灿烂的梦一般,可以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也可以存在于想象与欲望中的,真实对于青春少年的回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阳光一样灿烂的青春是真实存在过的。鲍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中预言:“无论如何,幻觉是消除不掉的。现在这样的世界——一点也不是现实的世界——经常躲避对意识的探究……人们不以真实——这个实际是反复的幻觉——而是以一种更强烈的幻觉去克服幻觉。[4] ”

     这正是姜文的高超之处,也正因如此姜文采用了这种断层式、碎片化的回忆模式,刻意对情节真实进行淡化处理,才使得观众感受到了这种情感与精神的沟通。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