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在性别叙事中的男性形象比较(4)

作者:王雁 更新时间:2014-11-05 12:5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电影;姜文;男性形象;叙事
【职称论文摘要】
(三)节奏上的相似之处 《美国往事》将坚硬的暴力和柔弱的爱情穿插在了一起,形成了电影叙事的节奏变化,一张一弛,松紧相间,变化有致。《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暴力和爱情交叉出现构成节奏的变化。暴力情节包括:

     (三)节奏上的相似之处
  《美国往事》将坚硬的暴力和柔弱的爱情穿插在了一起,形成了电影叙事的节奏变化,一张一弛,松紧相间,变化有致。《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暴力和爱情交叉出现构成节奏的变化。暴力情节包括:“闯入教师”,“桥下聚殴”,“马小军跳烟囱”,“游泳池挑衅”,“老莫刺杀刘忆苦”等等,爱情镜头包括:“窥视跳舞”,“看见画中人”,“等待米兰”,“相遇米兰”,“为米兰洗头发”,“送米兰去农场”等等,这些段落的穿插处理,不仅使影片丰富好看,而且很好地完成了电影节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主人公丰富的性格。两部电影都是对暴力有某种推崇,虽然不像好莱坞动作片的暴力美学的极度夸张,但是性别叙事中的暴力张力并不逊色。在爱情观的表述上,两者也是相同的,即对爱情的绝望。年少时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最终都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强暴心中的天使,用暴力直接消解爱情。
  (四)结局处理的相似之处
  在《美国往事》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有与电影情节不相关的非叙事性情节的安排。《美国往事》的结尾是老年的面条看破红尘,在中国的烟馆里用鸦片麻痹自己。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面条的特写镜头,饱含一生曲折的面条对人生的失望和无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结尾时采用了与主体色调不同的黑白胶片,人到中年的马小军与儿时的伙伴,都在人生的道路飞黄腾达了,他们醉生梦死地坐在凯迪拉克轿车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但是影片的黑白色调成功的化解了他们的欢乐,无情地展示着主人公内心的虚无。用彩色胶片是姜文对童年的赞美和无限的向往,用黑白胶片表现现实,是对现实的冷峻审判和拒绝。姜文对于黑白胶片的使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开始,后来在《鬼子来了》中,姜文完全采用了黑白胶片,试图用色彩诠释历史,揭示人性。相比之下,《美国往事》最后一个特写镜头更明显地彰显了主观感受,像特吕弗《四百击》最后一个特写镜头一样,给人深思,离开电影院却走不出主人公的目光和心灵。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是一种对现实的警示。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对光线的使用。阿恩海姆说“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光线的照射、闪耀和波动, 一直是视觉艺术要表现的目标。电影是用光来讲故事。对电影来说,光线还能传导导演的情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多用红色的光来象征火热的青春时代和充满幸福的回忆。比如在马小军骑车送米兰去农场的路上,长长的林荫大道,平行跟拍的镜头仰视着年轻的她们,时间像行云流水一般逝去,他们全然不知,陶醉在欢乐之中。这里,诗意的画面是通过顺光完成的。在回忆中,那是马小军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影片采用逆光,将米兰家中照耀得灿烂辉煌,通过光线向我们展示着马小军心中天使的圣洁。而在马小军莫名惆怅的时候,则采用冷调的蓝光来营造忧伤。最为突出的,也是评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马小军和米兰在水房的那场戏。黄昏,阳光异常的灿烂,马小军和米兰,一个含苞欲放,一个情窦初开,两情相许的激情仿佛那缓缓而下的水流,温柔而又热情,一切的美丽畅想都凝聚在那迷人的红色光线里。当然电影采用的是聚光灯制造的阳光。逆光照射下,米兰的头部特写,米兰被包含在了这个光晕之中了。逆光的特点就是能使拍摄对象的轮廓上产生光晕,导演用形式上的光线表达了马小军内心的感受,米兰是马小军的天使和女神。
  《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体影调是明亮的,这是青春的色彩,那样的明亮、温暖,充足到甚至有些过剩。教室里,米兰家,大院的后山上,郊外的林荫道,处处是灿烂的阳光。青春和关于青春的回忆是从来都不会有阴雨的,像少年友情一样坦然,随心所欲,充斥着激情与活力。
  姜文让光线把一间简单破旧的水房变得富丽堂皇,又把普通的山坡书写地浪漫而温情,更使得米兰的闺房变成了宫殿,马小军在这座宫殿里忘乎所以,像进入梦境一样不知所措,又温馨舒适。将马小军心理的真实和主观的记忆交错在了一起,表达了导演对初恋的敬仰。也是导演个性化叙事手段在具体场景中的例证。镜头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变成一种传递感情的工具,带领观众走向了自己的记忆深处。
  总而言之,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美国往事》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电影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姜文电影在性别叙事和影像叙事上对国外电影的借鉴。这种借鉴有近乎一致的情节、场景和人物,但又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积极的摹仿和学习,一种对本土电影的初步探索,非常具有姜氏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 董瑞峰.影视精品读解[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 (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美)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二卷.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王朔.王朔文集第四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
  [7] 王安忆.长恨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8] 张春雨.“作者电影”关照下的姜文电影研究[D].苏州大学,2010.
  [9] 柯小君.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10] Godelieve Mecken,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Hiroshima, Mon amour.”
  [11] Richard Neupert, A History of the French New Wave Cinema. (Revised edition,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7)
  [12] Bordwell, David and Kristin Thompson.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8.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