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作者:八度论文中心 更新时间:2010-11-08 08:5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传统节日;文化仪式;电视传播;媒介仪式;节目仪式
【职称论文摘要】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

 2007年,韩国的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消息传出,国人震惊,或愤怒或自我检视。随后,应该是受此直接影响,中国政府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规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与春节同等地位,进而还作了假期调整。2009年,我国端午节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疑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当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不足,即节日深层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电视传播方面的欠缺,而这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
  
  一、文化内涵
  
  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为契机,传统节日文化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复兴和发展,但是除了人们的重视度与关注度加强之外,对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不仅广大百姓只是把它当做休息、补充瞌睡的时光,研究者、媒体宣传也多是一些应景式的“文章”,虽然每次节日期间都会轰轰烈烈地热闹一番,但很快就无声无息,留不下什么痕迹。重要原因就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内涵研究还十分缺乏,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与多维度,不能反应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三个重要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谈得比较多的是社会历史文化,而自然文化、个体生命文化则一直被忽略。
  
  (一)自然文化
  宇宙自然是我国绝大多数传统节日的最初来源。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根据日影照射的长短变化,已经用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四个节气,即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将一年平均分割成了四个等分,后来不断丰富,最终形成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对宇宙和自然运行规律的观察、掌握,并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就有所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忙种麦”的说法。天长日久,这些自然节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慢慢就约定俗成变为了节日。
  自然文化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更具本质意义的维度。这个本质意义就是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在古代农耕社会,由于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少,那时的人们更容易体会到节日的自然气息,更愿意去享受节日的自然文化。每年春天来临,孔子都要带领弟子去郊外,“沐浴于风,舞蹈于野”,不仅吸收自然的灵气,而且回归到自然的人性。在清明节,古人除了祭祖,还有到大自然踏青、放风筝等活动。与清明节密切关联的另一个古代节日——上巳节,也被称作“女孩节”。在《诗经》中还被视为“情人节”,春天来临,青年男女到大自然踏青嬉戏,手持美丽的芍药花、兰草,自由约会,浪漫、甜蜜,风情摇曳。海德格尔所向往的“诗意地栖息”不过如此。
  发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首要的是从本源上回归到它的自然文化维度,与自然和谐一致,合着宇宙运行的节拍,汲取天地自然之精髓,于愉悦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在今天高度社会化、物质化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
  
  (二)社会历史文化
  主要是与节日有关的各种历史典故、传说、逸闻趣事和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统节日的社会历史文化属性反映了两种可能:一是来自自然的节日诞生后,人们进一步赋予了它们社会人文的色彩,所谓自然的人化。二是可以看作是传统节日的第二类起源。一些节日直接根据社会历史创造出来,比如宗教活动、伟人事迹等。后者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前者,即与自然密切不可分,在此基础上,人们再赋予其社会历史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浓郁的社会历史属性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强烈的社会教化功能。更确切地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节日原初自然文化的属性越来越少,离人们越来越远,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另一方面,节日的社会历史属性却愈加厚重,并逐渐掩盖了其他层面。比如清明节,一直以来,我们基本只知道扫墓、祭祖,这也是清明节最主要的特征。现在人们逐渐发掘出,早先的时候,祖先们还会欢天喜地去春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享受大自然。
  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一个民族与国家鲜活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清明节期间,祭拜祖先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和感恩,祭奠先贤、英烈,表达出对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人们的缅怀,并以此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备受尊崇的介子推在留给晋文公的遗书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非常鲜明地反映了人们对政治清明的良好愿望。端午节时,赛龙舟等活动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哀思和感怀,爱国主义精神则得到传扬。中秋佳节,人们无论身居天涯何处,只需望空对月,家园情、国家情便都得到升华。
  在社会价值严重失衡的今天,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清明节,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CCTV-3《文化访谈录·清明》中说:“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有了特别快速的发展,这给精神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需求,走了这么远,恰恰需要我们现在去追寻祖先的足迹,追寻我们精神道德文化上的一种根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给我们心灵一个很深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历史文化乃至于近现代中国人奋斗的历史,都会给我们一个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告诉你怎么去做人,怎么让自己在精神上有一个归属感。”
  
  (三)个体生命文化
  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里最被淹没和忽视的部分,也是最令人心动的部分。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节日文化体验。这种体验首先是个体生命参与、领悟节日的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比如清明春游踏青、放风筝,在大自然的无限敞亮之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蓬勃与快乐;端午节的龙舟赛则体悟到一种生命的奔放与豪迈;重阳登高看漫山红遍,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体验到的是生命的流逝与无奈;春节来临又让人们看到新的轮回与希望;清明祭祖、端午祭屈原等,则使个体生命在节日的社会历史文(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