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诗歌的沿袭与超越

作者:叶宽 更新时间:2010-10-30 11: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王安石;影响的焦虑;剽窃;传播
【职称论文摘要】
本文借用“影响的焦虑”这一诗学理论,分析王安石在前代诗人的巨大成就影响下所产生的焦虑心态,这种心态也是所有宋代诗人面对的时代焦虑。王安石化用前人成句而自出新意,以求超越前人,克服焦虑心理。而这一策略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被认定为抄袭剽窃,歪曲了诗人的原意。

一、焦虑心态与应对方式
  
  王安石好化用前人诗句为己作,招致了后代研究者的严厉指责。钱钟书先生指出王安石“每逢他人佳句,必巧夺豪取,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本为偶得拈来之浑成,遂著斧凿拆补之痕迹”①。王水照先生则以王安石为例,批评宋人“偷字”、“偷句式”、“偷意境”的创作手法②。事实上,化用前人成句这一创作方法在宋代诗人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甚至被总结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诗学理论。王安石惯于化用前人成句的作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剽窃、抄袭的行为,而必须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宋代诗人在诗史中的地位和创作心理上来分析其中意义。清人沈德潜说:“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唐诗别裁集·凡例》) 在唐诗空前的全面繁荣之后,如何与唐诗相抗,以求不相蹈袭、自成面目,是摆在每个意图有所成就的宋代诗人面前的难题。唐人在语言、构思、意境诸方面的巨大成就反而成为宋人的局限和负担,后世的诗人并未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看得更远,而是被巨人的阴影所笼罩,因承受李、杜等唐代大诗人的巨大影响而感到无从措手。《陈辅之诗话》引王安石语云:“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可见王安石在明确意识到唐人的成就后,因自己的作品将会与前人进行比较而产生出莫名的焦虑感。宋人陈善亦称:“世间所有好句,古人皆已道之。”③ 既然古人占尽风流,宋人又如何在其后继续写诗?这种焦虑感并非为王安石所独有,而是宋代诗人共同体验的时代焦虑。
  关于诗人的焦虑心理,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给出了解释。此书的中文译者徐文博先生总结其理论为:“布鲁姆对诗的传统和诗论的传统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当代诗人就像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的儿子,面对着‘诗的传统’这一父亲形象。两者是绝对的对立,后者企图压抑和毁灭前者,而前者则试图用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误读’方式——即各种‘修正比’——来贬低前人和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树立自己的诗人形象的目的。”④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超越他的诗人,后来者只能在集大成者未就全功处下工夫。当诗史上已经产生影响巨大的伟大诗人之后,影响的焦虑就日趋严重,布鲁姆所立论的对象主要针对诗人中的强者,“所谓诗人中的强者,就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威名显赫的前代巨擘进行至死不休的挑战的诗坛主将们”⑤。宋代诗人不甘于立身于前人的阴影下,他们既善于全面吸收唐诗的经验,又有强烈求新尚变的意识,故能成一代之绝唱。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独树一帜,为构建宋诗特征做出极大贡献的诗人都足以堪称宋代诗人中的强者。正是有了这些诗人的努力,唐音宋调方得以并称于世。在强者诗人心底,为了避免被前人所压倒,更要通过创作实绩来抗拒前人的影响、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焦虑感反而会成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化用前人诗句正是后代诗人挑战前辈,克服自身焦虑心理的一种方式。钱钟书先生谈到:“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⑥ 这一说法与“影响的焦虑”实有异曲同工之处。面对唐人的丰厚遗产,宋代诗人多从学古入手,却不甘拾人牙慧,而是有意求新求变,打破常规常法,以达到不因袭前人、自成一家的目的。王安石喜好化用前人诗句,却并非单纯地抄袭剽窃,而是于熟句中生新意,借以表现自己独有的经验和感受,已经是“自出己意以为诗”。诗人在创作中化用前人成句,本身就是对前人的反抗与挑战。当后世读者发现其中的渊源后,自然会比较两者的优劣好坏,是被前人压倒,落下剽窃之名;还是能超越前人,使读者忽略前人诗句的存在,考验的是诗人的才华学识与创造能力。而明知有珠玉在前,仍然敢于在前人得意处与其一较长短,则更显出诗人的胆力气魄。钱钟书先生批评王安石时也说:“公在朝争法,在野争墩,故翰墨间亦欲与古争强梁,占尽新词妙句,不惜挪移采折,或正摹,或反仿,或直袭,或翻案。生性好胜,一端流露。”⑦ “好胜”这一评语在批评之中已经接触到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正体现出王安石不愿屈居人下,力图与前人争胜,直至超越先贤的竞争心态。
  
  二、化用的技巧
  
  王安石化用前人诗句而青出于蓝,也多受人赞赏。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云:“王荆公好将前人诗点窜字句为己有,亦有竞胜前人原作者。在荆公亦可,吾辈则不可也。”可见诗人是否化用前人诗句并不是重点,而在于如何化用,以求超越前人。布鲁姆指出:“一个诗人的姿态,他的语词,他的想象力的同一性,他的整个存在——所有这一切却必须为他所独有,而且永远为他所独有。否则,他就会死亡,作为诗人死亡,即使他已在诗的肉身中获得了第二次诞生。”⑧ 后代诗人化用前人诗句时不仅不能字袭句模,还必须考虑到立意的独创性,才能避免生搬硬套的生涩,从而表现出圆转灵活的自如之态。
  王安石的某些化用之作在诗意上没有太大的改动,而着力于表达上的精益求精。王诗“浮烟暝绿草,泫露冷黄花”(《秋夜二首》其二)出于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西行》中的“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谢诗使用了白描的手法,而在王诗之中,将原为形容词的“冷”作动词用,来连接“泫露”与“黄花”,使“泫露”产生了原作所不具备的动态与张力,更为丰富了王诗的意蕴。可见诗人的构思之巧,锻炼之工,笔力之健。宋人吴幵《优古堂诗话》云:“荆公诗云:‘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盖本五代沈彬诗:‘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此乃王安石的经典名句,为世人传诵,其佳处更在原作之上。王诗《自舒州追送朱氏女弟憩独山馆宿木瘤僧舍明日度长安岭至皖口》有云:“山木鸣四壁,疑身在波涛。”韩愈诗《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长侍》:“夜风一何喧,杉桧屡磨飐。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二人都是写自己对大风不止,松涛如海的感觉,王诗受韩诗的启发显而易见,但王诗语简意工,却是后来居上。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