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诗歌的沿袭与超越(2)

作者:叶宽 更新时间:2010-10-30 11: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王安石;影响的焦虑;剽窃;传播
【职称论文摘要】
除去诗歌语言的表达外,王诗在诗意的表现上尤得含蓄不尽之妙。再以王安石的《北山》为例,诗云:北山输绿涨横陂,直渐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首诗写出了王安石被罢相后,无所事事,终日寻芳揽胜以


  除去诗歌语言的表达外,王诗在诗意的表现上尤得含蓄不尽之妙。再以王安石的《北山》为例,诗云:“北山输绿涨横陂,直渐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首诗写出了王安石被罢相后,无所事事,终日寻芳揽胜以打发流年的情景,既刻画了诗人萧散旷达、从容不迫的神态,又蕴涵了一种百无聊赖、空虚难耐的寂寞闲愁。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盖本于王摩诘‘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而其辞意益工也。”此诗初读只见舒闲容与之态,而细细考索,诗人化用前人成句而无迹可寻,对仗工切,用意深刻。但全诗意境浑成自然,不见丝毫牵强比附之处。这里已看不出诗人有意袭用前人的痕迹,而是诗人的学问与性情融为一体的自然流露。
 王安石化用前人诗句,并非原封不动地抄袭,而是有意与前辈产生明显的分歧,不至于落入窠臼之中。这种分歧表现为诗人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对象的理、事、情,获得有别于前人的体验与感悟。宋人吴可《藏海诗话》云:“白乐天诗云:‘紫藤花下怯黄昏。’荆公作《苑中》绝句,其卒章云‘海棠花下怯黄昏’,乃是用乐天语,而易‘紫藤’为‘海棠’,便觉风韵超然。”王诗有云:“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寄育王大觉禅师》)李壁注曰:“ 退之诗‘夜深静卧百虫绝’,此言‘百虫专夜’。皆佳。”⑨ 王安石反用韩愈诗意,以“专夜”写出秋夜百虫惊鸣不止、一夜不息的情景,更见新奇之态。王诗有云:“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舟夜即事》)李壁注引杜甫《绝句》“沙暖睡鸳鸯”,并且还说:“均为沙暖,一称睡,一称忘眠。” 王诗与杜诗于同中得异,一写动态,一写静意,均得诗家妙诣。王诗《葛溪驿》:“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杜诗则有“抱叶寒蝉静”之语。二诗都提到了蝉。杜诗写蝉声不起,意在增添寒秋凄凉之意。而王诗写蝉声扰人清梦,在描写秋意之余,更生出一种惘然之情,使人于逆旅中更为伤怀。二诗于同中见异,于异中得同,均称佳作。王安石《促织》云:“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此诗近似唐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从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看,二诗都是从丝绸这一奢侈品入手,以对比手法写贫富悬殊。但张诗写蚕妇有悲哀而无愤怒。而在王诗中,“金屏翠幔”与“一絇丝”形成直接而鲜明的对照,将对富家的愤慨、对贫家的同情写得锋芒毕露。在对比之中还加上蟋蟀(即促织)作为媒介,嗔怪它无端“促机杼”,实际却把矛头指向了压榨穷苦人民的豪门贵族,这就更使读者感到深刻痛切却又觉得含蓄不尽,更在张诗之上。
  反用是点化前人诗意的重要手段,最能体现出诗人有意取法前人,却能从中自出新意,与前人争胜的心理。王安石好作翻案文章,在其诗中也有体现。如《明妃曲二首》其一中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谓见识超卓,议论精奇,道前人所未道。而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来收尾。这既是对王昭君的劝慰怜惜之言,也是诗人的有感而发,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若将王安石《乌江亭》诗与杜牧《题乌江亭》诗对比,王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而杜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两位诗人对项羽成败得失发表了不同的议论,王安石否定了杜牧以为项羽能卷土重来的结论,而是以政治家的视角指出项羽穷兵黩武,导致生灵涂炭、江东疲敝,事实上已无回天之力。可见王安石作诗构思不落前人巢臼,用意上翻新出奇为胜。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诗中有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感受山林中动静相生、噪幽相合的妙语。王安石则云:“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啼山更幽。”(《钟山即事》) 王安石反用王籍诗意,其意趣与感受都颇有不同。宋人曾季狸评王诗说:“却觉无味,盖鸟鸣即山不幽,鸟不鸣即山自幽矣!何必言更幽乎?此所以不如南朝之诗为工也。”(《艇斋诗话》)其实王诗描写的空灵寂静的物境,也是出自生活体验。王安石因罢相归隐,因而向往远离世俗、至静无声的生活,以求得虚静淡泊、平和自然的心灵状态。王安石曾以“鸟鸣山更幽”对“风定花犹落”,集句成妙,可见王安石同样了解王籍原作的妙境。有意反用前人诗意,更显示出诗人不愿蹈袭前人巢臼,而独具一格的艺术追求。
  
  三、诗歌传播中引起的误解
  
  诗的好坏原不在于前人是否曾经写过,而是在于诗人能否别开生面,推陈出新,自成一格。若能达到如此境界,即使不是无意的偶同,而是有意的袭用,又有什么值得批评的呢?即使是李杜之诗,也不乏与前人之作酷肖者,王安石只是将这一手法明确、广泛地应用于诗歌创作中。而王安石招致如此严厉批评的原因,也要从其诗歌传播的角度予以了解。
  王安石早年就曾受到剽窃他人作品的批评,却纯属误会,《苕溪渔隐丛话》中大量辑录此类事件。据《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尝应制和诗,得“披香殿”字,尚未有对。郑獬在旁提示:“宜对‘太液池’。” 王安石遂成诗。“翌日,都下盛传王舍人窃柳耆卿词‘太液波翻,披香帘卷’之语,介甫颇衔之”。王安石又喜好题写前人名句,往往被人误认为出自王安石的手笔。如洪驹父《诗话》云:“王荆公书一绝句于壁间云:‘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清风为扫门。’盖诗僧显忠诗也。”《遯斋闲览》云:“唐人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不记作者名氏。邓元孚曾见介甫亲书此两句于所持扇上,或以为介甫自作,非也。”王直方《诗话》云:“李希声言荆公罢政事时,居于州东刘相宅,于书院小厅题‘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数十处。”苕溪渔隐曰:“此乃薛能诗:‘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春。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唐百家诗选》中有之,或云荆公诗,非也。”题壁(包括题扇、题画、题屏等等)是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又是一种随意性极强的行为。诗人或因欣赏前人诗句,或借前人诗句抒发一己感慨,往往一时兴起,断章见志,取节留题,并不写明题壁缘由和出处,因而常常引起后人误解。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