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5)

作者:巫文强 更新时间:2010-09-15 09:5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中国经济失衡;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人的发展经济学;生产与消费平
【职称论文摘要】
(二)初次分配制度设计缺陷下的区域差异化发展加剧中国经济失衡 中国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是依据所谓的梯度战略来设计的。梯度战略理论认为,由于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兼顾全面发展,要让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


  (二)初次分配制度设计缺陷下的区域差异化发展加剧中国经济失衡
  中国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是依据所谓的梯度战略来设计的。梯度战略理论认为,由于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兼顾全面发展,要让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即让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家投资布局、对外开放乃至体制改革政策等都偏向由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实施。通过区域差异化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差异非常显著,以外资和外贸情况为例,在1979—2005年间,我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1.2%集中在东部10省市,而中部6省、西部12省市区和东北3省则分别只占7.6%、4.5%和6.7%。2005年,中国对外出口的88.5%集中在东部10省市,而中部6省、西部12省市区和东北3省则分别只占3.6%、3.5%和4.4%。以GDP看,到2007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5个省、市的GDP总量就占了全国的45%多。1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东部地区,单位拥有量自东向西继续呈递减态势,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372.7万个,占52.5%;中部地区141.7万个,占20.0%;西部地区136.5万个,占19.2%;东北地区59.0万个,占8.3%。东部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441.2万个,占49.8%;中部地区185.3万个,占20.9%;西部地区186.8万个,占21.1%;东北地区73.1万个,占8.2%。东部地区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1134.1万个,占39.5%;中部地区707.6万个,占24.6%;西部地区746.4万个,占26.0%;东北地区285.6万个,占9.9%。14区域差异化发展加剧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表面上是经济指标的差异,而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缺陷相关联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东部发达地区有意无意地过度利用了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缺陷。
  中国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制度缺陷在农村的表现,是国家通过各种行政手段保持农业产品的低价格,实际上就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决定着农民劳动的低报酬,使农村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大大低于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形成了第二、三产业始终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强力吸引的态势。由于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机理,农村中数量极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因地区和职业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成为发达地区企业用低廉的价格获得劳动力创造财富的条件,使经济得到较好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强化了第二、三产业在初次分配中的制度缺陷——即长期依靠低工资来维持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就加剧了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失衡。
  (三)初次分配制度设计缺陷下的决策城市倾向使中国经济失衡雪上加霜
  中国决策的城市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5但决策城市倾向对中国经济失衡影响巨大,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事。学术界基本认同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但是牺牲农村是分阶段的。工业化初期积累16阶段和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工业化初期积累阶段,国家总的经济水平比较低,物质财富也不多,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工农业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决定有一定差别,但总的来说差别不是很大。一些刚性的劳动力成本如医药卫生、养老、教育等基本上由国家的制度来实施低成本保障,城市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资金剩余不多,农村日常消费多以自给自足为主;一些大宗的消费品如住房,城市职工以单位福利分配和国家低价出租为主,农村则以较为低廉的价格采购建材和消耗自己的劳动力自建的方式解决。在工业化初期积累阶段,因生产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上,国家主导社会生产产品的分配,国家可以隐去很多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成本,经济发展的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其中财政政策这一重要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决策城市倾向只能不断加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也在帮助拥有丰富资本的城市进行快速的积累。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对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成本的忽视,误导了城市政府偏爱资本、给资本以超级待遇,导致城市政府迷信单靠城市可以创造经济高速发展的神话,并误认为经济发展可以逾越某些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迷信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单独依靠城市实行大跃进,从而放纵房地产等行业资本几近疯狂地“配置资源”;积极实行医疗卫生市场化、教育产业化,以便更加快速、更加大量地从农村、从各种消费群体中抽吸消费资金,从而使城市的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使生产与消费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换句话说,初次分配制度设计缺陷下的工业化、城市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诱导中国决策的城市倾向,让中国经济的失衡雪上加霜。
  
  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一)调整和完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实质上就是调整和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调整和完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实质上就是调整和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当前,中国经济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沿用政治经济学解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关系的思路,一是借用现代西方经济学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观点,另有一种方式是把二者折中起来。沿用政治经济学解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关系的思路,容易纠结于目前中国实行的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借用现代西方经济学解释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观点,则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折中的方式则是既要按劳分配也按要素分配,发展为按要素的贡献分配。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未能准确地抓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因是这些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回避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关系的制约问题。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关系。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企业资产已经大大超过公有制企业资产。一些学者就此担心,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比例过大会危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主体地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于2009年12月25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计算得出:“2008年二、三产业企业单位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情况为:企业资产方面,公有制经济企业资产为68.1万亿元,比重为32.8%,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资产为139.7万亿元,比重为67.2%;企业实收资本方面,公有制经济企业实收资本为12.4万亿元,比重为36.4%,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实收资本为21.7万亿元,比重为63.6%;工业从业人员方面,公有制经济工业从业人员为1443.2万人,比重为12.3%;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从业人员为1.02951亿人,比重为87.7%。”个别学者还因此担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实际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基础,不仅仅只表现在第二、三产业企业资产的比重上。作为全社会的生产资料,企业资产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全民所有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在生产资料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大的。它们还没有资本化,如果将其资本化并算作公有制资产,其数量就极其巨大了。就劳动关系而言,中国近7.8亿的从业人员中半数以上还不是为非公有资本所雇佣。不可否认,由于二、三产业非公有企业单位和个体户雇佣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很大,17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没有变,但非公有经济对社会产品分配的主导权已经比较大,加上公有经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也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自主决定分配,更重要的是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对公有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实现其在社会产品中的分配权至今没有清楚的认识,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收入决定于要素价格,即由市场来决定。18这就难免会出现混乱。实际情形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企业(包括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劳动者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的占有者或实际控制权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