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资产\客户资产与企业自主创新的本质逻辑

作者:张建宇 更新时间:2010-10-17 10:4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自主创新;本质逻辑;客户资产;互补性资产
【职称论文摘要】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创新收益的自主控制,现有自主创新文献往往忽视了这一本质内容,从而使其无法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自主创新的实质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创新过程形成与其创新能力相配套的互补性资产,其:是企业在市场上通过对创新收益的控制形成客户资

一、引 言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创新作为战略的支撑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甚至有些企业将创新作为公司的标志性内容展示给公众。比如惠普公司标榜的“惠普创造”(HP Invent)就是一个典型,这就使得创新几乎已经成为企业的特质。人们对于创新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熊彼特(Se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把创新视为一种活动,其关键在于“实现新的组合”。德鲁克(Drueker)沿用熊彼特的观点,指出创新实际上就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学术界对熊彼特及其追随者的创新理论较为认同。然而,仅仅把创新停留在对活动的一般认知上显然是不够的,创新管理应该成为创新内涵的重要组成。为了避免企业失去创新成果或者激励企业借助自己的力量实施创新,中国政府率先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出发点在于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能力,构筑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获得国家竞争优势。自主创新之所以在我国首先被提出,主要缘于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对发达国家过于依赖的现实。因此,很多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都是基于技术和研发而进行的。然而,创新本身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因而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只有从经济的视角才能清晰阐述其本质。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学领域的回答应当是正确的。而对于全社会来说,从经济学领域认识自主创新却可能不是普遍正确的,而只能是按照理论体系的某种构造来说才是正确的。
  
  二、现有文献回顾与评述
  
  1,自主创新的基本认知
  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逐渐形成了两种两类不同的认知,一类属于技术认知;另一类则隶属于经济社会类认知。这两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技术研发类的认知以陈劲、傅家骥、吴贵生等人为代表,他们的研究集中在企业技术活动上,自主创新问题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经济社会类的认知则是以熊彼特(sehumpeter)对创新的理解为基础的,强调创新的经济意义而非技术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借用了熊彼特的基本思想,而在具体论述时却又与之若即若离。换句话说,由于熊彼特本人开创性地提出创新理论,导致很多学者在涉及创新或自主创新时言必称熊彼特,但实质内容却远远脱离了熊彼特对创新的论述。从经济学视角研究自主创新的学者以姜宁、魏守华为代表,核心思想在于创新的内生性和本土性,其基础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显然,技术认知和经济社会认知对自主创新的理解是相互补充的,这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企业自主创新认知。
  2,自主创新的概念陈述
  由于自主创新的概念主要源于我国,因此在对自主创新的文献搜索上,我们以国内文献为主。主要借助了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对自主创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搜索。期刊以南京大学CSSCI(2010-2011版)来源期刊为依据。搜索发现,大多数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文献都是基于自主创新的策略探讨。在各类自主创新文献中,对自主创新的概念大都借用了我国政府对自主创新的一般分类进行论述,即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original innovation)、集成创新(integrated inno-vation)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secondary innova-tion)。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对于自主创新的权威概念和本质分析主要来源于我国政府。在系统性对自主创新概念进行阐述时,张炜等人最终在广义上把自主创新定义确定为解决企业科技问题而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而研发出的一系列社会承认的新成果。傅家骥把自主创新活动界定为技术创新活动,这一思想实质上只论述了熊彼特创新内容中的一个部分,因为熊彼特强调的创新内容包含了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原料和新组织五个方面。国内学者在研究自主创新时大都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开头,以傅家骥等人对自主创新的阐述为基础进行研究,最终把自主创新研究的重点都变成了技术创新。吴贵生等人的观点与傅家骥类似,他们以研发为基础阐述自主创新的内容,他们的理解是技术创新的内生性,换句话说就是企业自力更生通过技术来拓展市场空间。李晏墅等(2007)则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运用前沿知识并实现使其产业化的独立创新过程,是企业打破原有技术的知识结构,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的前沿知识相结合并推动新技术的形成,这一思想也属于技术出新的范畴。黄攸立等(2009)的研究强调了创新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的技术性。鉴于此,胡晓鹏旗帜鲜明地否定了自主创新就是技术创新,但其在内涵的描述上并没有脱离关于自主创新的三种技术形式,即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学术界已经认识到技术主导的自主创新思想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我国政府对自主创新的三种分类是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企业层面上的自主创新如果借用国家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显然是不恰当的。
  3,现有研究的不足
  (1)对于自主创新的本质内容尚不清晰。学术界虽然在自主创新的三种分类,即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有一定的共识,但从企业层面上理解这三种分类显然还有其局限性。
  (2)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和企业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有相通之处,却又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家强调技术和研发的自主性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企业作为利润主体仅仅依靠技术和研发可能是无法有效开发市场的,没有市场,企业存在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3)企业自主创新不仅仅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或者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把握。现有的研究过多地关注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管理问题的研究,对于市场的控制和收益的把握缺乏深入地探讨。
  基于此,本文拟从市场的控制和收益的把握上重新界定自主创新的定义,明确自主创新和企业互补性资产和客户资产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逻辑。
  
  三、互补性资产、客户资产的概念及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1,互补性资产的慨念
  互补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是企业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一些学者也将其翻

译为配套资产。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eece教授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和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由企业占有和掌控的资产。Teece在研究企业创新过程中发现,创新的发起者往往并非最终的赢家,而创新的模仿者和追随企业往往却能够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根据这一事实,Teece教授认为企业要想在创新中获取和控制收益,就需要建立一种独占体制(regimes of appropriability),而这正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终极目的。否则对于企业来说,即便创新是自主的也不起任何作用。独占体制就是企业通过管理自身的创新能力来占有创新所产生的市场收益的一种体制。很多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能够直接想到的就是专利、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保护,然而Teece的研究表明,专利、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在保护过程创新上有时是无效的。企业要想把创新成果推向市场,需要的是将这项创新与企业自身的资产或能力结合起来,而这种与创新联系紧密的资产就是互补性资产。Teece将互补性资产分为三类。一类属于通用性互补性资产(general complementary asset),这类资产企业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可以通过市场购买获得。第二类属于专业性互补性资产(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表现为资产对创新或者创新对资产的单边依赖,譬如资产对创新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关资源、能力仅仅适用于该类创新产品的使用,不能挪作他用。创新对资产的单边依赖则表现为,这类创新必须依靠这些在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够确保创新的成功。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维修需要的就是专业化的维修和服务(创新对资产的单边依赖),微软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只能对微软相关产品提供可信赖的服务,却对苹果公司的软件产品不敢有任何服务承诺(资产对创新的单边依赖)。第三类属于共同专业化的互补性资产(co-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这类资产表现为对创新技术、思维和方法以及由创新引发的分销、服务等方面的双边依赖,即互补性资产表现为既对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和能力依赖,也对创新产品本身存在依赖。显然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让创新企业形成互补性资产才能够保证创新收益不被别人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说创新具备了自主性。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