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向学科化研究的转向

作者:康年 更新时间:2010-10-29 10:3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青年研究;青年本位;学术规范
【职称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研究成果蔚为大观,研究主题涉及到了与青年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要想进一步开拓研究的想象空间,认真地回顾和总结这些文献,厘清研究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要。对青年群体研究、青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教育研究、青年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及共青团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农村青年问题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研究者多侧重于分析农村青年改革开放后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问题。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随着“三农”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后,对农村青年的研究异常蓬勃。除传统的研究主题外,农村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保护和社会支持、农村青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等都成为呈现和解读的热点。
  (二)青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教育研究
  30年来,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信念立场,一直是受到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的镜子,他们绝大多数渴于求知、渴于探索,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当然,他们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缺乏政治和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更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前进信心。
  在这一共识指导下,围绕青年理想信念展开的论述多从意识形态出发,带有极强的政策、对策研究色彩,学科背景多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的内容连续性较强,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要求、途径以及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紧随时代的发展而深入、更新。通过不断地论证和推敲,研究者逐步在三个方面形成了统一: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的内容,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再深入,增强实效性,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青年的思想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尽量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在有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滞后性,加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三,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一直十分复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形势愈加严峻、多变,所以,对青年理想信念问题的追踪和引导,一刻也不能松懈,并且需要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针对不同时期青年思想动态的不同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在内容、形式、载体上不断开拓创新。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系统教育为框架,以主从教育为基础,以相互教育为提高,以自我教育为目标:加强主从教育,引导相互教育,实现自我教育作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使青年适社会建设要求。近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重新重视起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在形式上引入探究式教育、手段上拉入网络教育,在坚守思想政治固有阵地的基础上,积极耕耘和培育新的土壤。其间,走专业化、职业化路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团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焦点,其职业发展路径、政治素质、生活诉求、群体特点等成为新的课题。
  (三)青年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1.青年文化
  对青年文化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成为显学,因为大家发现——把握当代青年的最佳途径就是了解青年的文化现象。青年文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青年文化基本概念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在对青年文化概念的研究中,“亚文化”和“反文化”理论占了主流,我国学者基本上依循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第二,关于我国青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群体生成说和事件促成说,前者强调青年文化的产生与青年群体的产生是同步,后者提出青年文化的诞生是历史性的,例如冯云翔指出“青年文化是在文化失范的20世纪80年代生成和崛起的一种亚文化”。而有的学者认为,现如今从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与价值扩张的角度来看,“一个青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参见葛红兵等《九十年代青年本位文化三人谈》,《青年探索》1997年第2期。。
  第三,关于青年文化发展特征的研究。学者们从进一步认识青年文化本质的目的出发,对青年文化的特征作了分析和归纳,认为青年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动态性、多元性、反叛性、边缘性、整体性特征参见董敏志《接受与超越:青年文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近年来,学者们更自觉地从动态的角度去揭示青年文化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特征,如提出青年文化具有发展的不稳定性、并归性、更新性和扩散性等特征。而进入新世纪后,学者们更加注重对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互动关系的反思参见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回顾与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2.青年社会参与
  青年社会参与是学界目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当代青年有没有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他们的参与动机、形式、特点是什么,青年社会参与对于构建公民社会的意义为何,等等,都是研究者和政府亟需弄明白的问题。纵观三十多年来的青年研究之路,对这一群体在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虽然数量不多,但皆为调查方法规范、分析归纳严谨、理论功底扎实的报告,并且连续性极强。
  杨东平分析20世纪80年代青年社会参与特点时指出,这一时期的青年社会参与具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征,存在实际参与行为较少、体制内参与严重不足、政治认知不够等特点参见杨东平《八十年代青年社会参与》,《青年研究》1994年第7期。。20世纪90年代始,学术界对青年社会参与状况的关注逐渐增多。就其参与意识状况,学者们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90年代青年社会参与动机较强参见吴鲁平《90年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第Z1期。;二是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淡薄,具有“非政治化”倾向参见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201页。,且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参见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而这一矛盾性特征与社会变革等外部因素和青年的地区、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内部因素有关参见杨东平《八十年代青年社会参与》,《青年研究》1994年第7期。。近十年来的青年社会参与研究,研究手段更科学、学科背景更多元。胡子祥从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关怀意识、社会事务参与意识和关注时事意识四个维度,建立了32项指标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进行了定量测量参见胡子祥《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5期。。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