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分野

作者:李相德 更新时间:2011-02-26 15: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本体;认识;方法。
【职称论文摘要】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根源基础,有近代科学技术支撑,对未来的预测有真知灼见;皮克林浸染现代科学的精髓,用雄辩的思维论述实践新发展的本质片面,丰富了实践的内容。皮克林实践观念并非前无古人,在二者的相互比较试图中,我们努力让实践展现

一、本体论之根源比较
  
  首先要对皮克林“实践”要反映的对象做一诠释。作为科技哲学家,科学和技术是皮克林研究的对象,“实践”是对科学和技术反映的核心词汇,然后拓展开来,延伸到整个社会,即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由“实践”所张开的网络所表征与反映和根源。因此,可以推断,“实践”既是皮克林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看待世界本体的归宿点。皮克林说:“我采用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来指明科学制造的事物,它包括技能、社会关系、仪器和设备,以及科学事实和理论。”(Pickering 1995,3)这里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其实就是实践[1]。在以后的文章里又几次强调:“有一点必然是清楚的,那就是几十年科学论的研究表明,科学并不仅仅是理论的。科学有着各种实践,科学是实践的。”[2]
  马克思的“实践”不是本体,是对唯物世界的动态反映,马克思的世界是唯物的,而“实践”是能动的。马克思唯物论的本体中,主要是为排除他同时代神学的桎梏而论述,而对皮克林来说,神学是很远古的东西。唯物论是马克思的研究基点,而唯物论的自然性又不是马克思所想要的,因此马克思的“实践”既包括科学技术子项,又远远超越科学技术的威力,在“一分”的理论框架下,带有“二分”的力量,具备浓重的征服色彩。因而,马克思的唯物本体论是为“实践”做理论论证,即使本体派生实践,而实践仍然要改造而不仅仅是反映本体。
  作为一个科学家出身的皮克林,他的案例很具体,却发人深思。主体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实践”要适应“一分”的本体自然性,而非相反[3]。
  皮克林通过治理密西西比河的真实故事,认为,二分法的科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科学的内容突现式地发生改变。科学知识在对生成的河流进行某种隐藏。从皮克林正在展开的本体论角度来看,科学本身犹如面纱,它蒙蔽了关于“事物到底是怎样的”这一看法。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科学所在的范围充其量是“正确”的,而并不是“真实”的。而这个真实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皮克林所强调的自然的本性。而在马克思那里,框架是一分的,目标是二分的,实践是联系自然与人的纽带,科学的内涵融入生产之中,决定人类社会的走向,改造自然,以达到最终必然向自由社会的转变。
  皮克林强调,人类生活在一个物之繁涌中,生活在一个关于人类和非人类的对称的、去中心的生成过程中,但强势的科学掩盖了这一切。通过一个二元论分离和控制的特殊策略遮盖了这一过程。皮克林想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可能收回面纱并生活在去中心的生成的状态之中?如果可以这样的话,会产生什么不同?很明显,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收回面纱,德·库宁已经这样做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么做可能会造成很大不同,正如德·库宁的画看起来非常不同于蒙德里安的。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些,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去思考这种绘画上的不同如何可能在存在的其他方面产生共鸣。”[4]
  共鸣之处的解释就是TOE(普适理论),很大不同的解释就是皮克林本体论的创立:皮克林的本体是生成的,“新的东西是如何从旧的东西生长出来,而根本不必还原为旧的东西”[5],新的东西是异质的、平权的、去中心的,是“对于科学实践——关于科学工作、科学研究的活动——的常人方法论研究和历史学研究暗示了我们需要重新权衡科学的形象。这些研究不再把科学理论、知识、关于世界的表征等置于我们表述的中心,而是建议我们应该洞悉科学在物质、社会、表征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而没有必要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提供中心舞台。我的这篇文章是就要澄清在科学形象的重新权衡中什么是必要的,并指出它可能引出的某些有趣的方向”[6]。新的本体是结盟的,“社会因素不是一个稳定的解释变量;人们喜欢诉诸的任何人类或社会变量——比如说利益——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处于旦夕之中,并易转化,就和知识本身一样。因此社会和物质与概念一样,其本身都是这个微妙不确定的结盟过程的一部分”[7]。
  皮克林指责曾经的主流学科掩盖了人和物的相互生成。即掩盖了真正的本体,各自阐述:自然科学有一个关于物的纯粹的本体论;而社会科学也有一个关于人的纯粹的本体论。“但是赛博科学——我指的是杂合本体论的科学——则一直潜伏在西方思想的边缘”[8]。而这潜伏在边缘的杂合体是皮克林创新的本体论之所在。在此处,皮克林盛赞马克思是“第一个伟大的现代炼金术士”[9],即第一个综合研究社会的人,把含有科学技术的物质利益生产的实践层层寻根至世界的物质性(尽管那时的科学连平权的地位都不具备),而融合人文的物质利益生产实践决定了人类的归宿,因此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受损(依旧光辉),变化的是科学的内容。
  科学实践为皮克林树立全新的本体论,一个称为世界的准生物学的本体论,它生机勃勃,力量突现无尽,性能优越,作为人类不得不调整自身以适应,野蛮控制只能带来灾害。“可以说,我们总是处在物质的中心,因此历史是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共同进化的去中心的过程”[10]。皮克林宣称:“我在这里称为本体论的东西,绝对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1]
  
  二、认识论之状态比较
  
  本体的讨论结束之后,“那么问题是如何对付它?据我所知,既然没有人能创造新的未受污染的词语,那么我的策略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发展日常语言(不是学术性的)”[12]。不同的方式发展,就是要废除“表征性语言”,走向“操作性语言”,无疑,皮克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领域。但皮克林没有否定传统科学工业体系的作用。“工业研究实验室是重要的社会创新产物,在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发展中,它调整科学以适合工业。而对现代经济和国家来说,科学—工业综合体已经变得极为重要”[13]。而在马克思生产的论述中,工业生产不仅仅重要,而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对推动没有细化,且实践的构成与皮克林不尽相同。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